三國演義中劉備的義表現在哪裏

來源:魅力女性吧 1.13W
三國演義中劉備的義表現在哪裏

單就三國演義而言:劉備的義可分為三種:

1)兄弟情義、 2)仁義、3)君臣之義

第一種:兄弟情義,眾所周知:三國演義開篇就是:“桃園三結義”,這個義就是兄弟情義,劉備的義的重要體現之一:兄弟情義:在他眼裏,兄弟情義超出了妻女和江山,他是典型的不愛江山美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人:張飛醉酒失徐州,策劍欲自刎:劉備説,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妻子指:妻子和兒女)是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能續,徐州本非自己所用,得何足喜,失何足憂,安能叫兄中道而亡。這表現出了他對兄弟情義的重視,有人説是收買人心,那麼我們再看一個例子:關公失荊州,劉備不聽眾勸,要為兄弟報仇,有人説這又是政治家的眼光,以易中天為代表的人認為蜀國必須打仗,吃柿子揀軟的捏,只有他才那麼蠢,當時蜀漢的實力並不是很強,難道作為政治家不懂得,二虎相爭,必有一傷,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利的道理未曾聽説鄰之厚君之薄也嗎,而且演義中,劉備貌似有點妥協於以諸葛為首的大臣了,但張飛一來,劉備念及三人桃園之義,義無反顧為關羽報仇,還説,沒有了兄弟,縱有萬里江山又何足貴乎的話。這真的就是收買人心嗎 另外:當陽之役,人曰:趙雲奔曹營而去,劉備卻説:“子龍不棄我也!”的話,都表明劉備重情義,知情義。三國演義,從文章開始到劉備託孤,始終貫穿着劉備的兄弟情義。

劉備之義的第二種表現:仁義。孔子曰:觀過斯知仁矣! 有人説劉備是虛情假意,但觀三國演義,不管劉備是否是虛情假意,重要的是文章從開始到結束,劉備始終以仁義為本。沒有人生下來就説他善良無比,你去觀察缺乏教育的一兩歲小孩子和動物的行為就知道了,善良是人後天的對人類存活而更有利的選擇,生物學上就叫:“趨向有利刺激”,再結合孔老夫子的話:“觀過斯知仁矣!”我們知道:人最重要的不是天生是好與壞,而是在於對正確東西的恪守和堅持,人是具有慎獨意識的動物,不管劉備本性如何,從攜民渡江,取西川念及宗室,始終堅持從仁義出發,至始至終,這樣一個不斷自我完善的人,不是一個仁義之人,相反,一個為了不虛偽,而毫不收斂自己言行的人就因為其坦蕩就該讚揚

第三:君臣之義,主要表現在:魚水關係上,即:劉備與諸葛亮:從三顧茅廬,(題外話:因為樓主問的是演義,所以正史中的一些分歧就不談了。)孔明出山,劉備對諸葛的信任過度引起了關張的不滿,當時諸葛亮也就一個隆中決策,沒有實際的戰功,當然你別以為,爭寵只是男女之間,如果你在公司裏就知道了,下屬之間的爭寵也是明顯存在的,劉備成功調和了兄弟情義和君臣之義的衝突,最重點就是千百年來的永安託孤,那是君臣之義的最高境界,從三國演義是絲毫讀不出劉備是試探諸葛的話,有人為了譁眾取寵,顯示自己的敏鋭洞察力,就像現在的炒作和八卦新聞一樣,説##%%%$$$%&&&&,當然大膽質疑,無可厚非,而沒有絲毫證據的胡扯我覺得毫無必要,即便是正史,陳壽的評價也是很高的,就你聰明比陳壽還清楚,如果劉備要殺諸葛,事後就沒有被傳出,陳壽絲毫不知,你就意質疑,再找個康熙皇帝的想法去套公式劉備,人各有各的想法,相同情況下,並不意味着就是相同的想法,人畢竟是環境的產物,是環境決定人,而不是人決定環境(我指的廣義環境,不是俠義的人們看的見的環境),劉備的生活精力成長環境完全不同於康熙,你憑什麼去類比,易中天先生。

好了話多了,劉備的義主要體現在這三方面,當然其他的也有,不是最主要的,自己多讀讀三國演義會有收穫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