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評判什麼的

來源:魅力女性吧 3.07W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評判什麼的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指一個人博學多才,學識淵博。凡是説到的話題人家都能滔滔不絕地給你説的頭頭是道,清清楚楚,叫人聽的明明白白。這樣的人一般做事也很講究。他做人,做事都值得你借鑑。多與這樣的人打交道你也會從受益。近智者赤,近墨者黑。

中國古代的天文地理和現在的天文學和地理學比較接近,包括天文曆法。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説一個人學識淵博。

【出處】《敦煌變文章·伍子胥變文》:“吳國賢臣伍子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經武律,以立其身。”

漢語的天文地理兩個詞最早都出現於易經。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常被用來形容為一個個人學識淵博,通古博今。如果再加上“中曉人和,明陰陽,懂八卦,曉奇門,知遁甲”,那就是數百年才出的一位“經國濟世”的人物。翻看歷史,有此才者也不過數人,如伍子胥、管仲、張良、諸葛亮、劉伯温等。而統觀古代文化來看,至於陰陽八卦、奇門遁甲等,基礎還是在通曉“天文地理”上。

為何這麼説呢以陰陽八卦來講,據説是伏羲仰觀天象,俯查地物,以應人事,才創作了八卦這其中天地乾坤為對應,分出陰陽。而奇門遁甲也不過就是星象術數一類,以天象顯變應對人事。這一切歸根結底,還是從先古人類對自然的敬畏為起點,形成災異祥瑞的觀點,這也就是所謂的“天人合一”,而有“天人互相感應”的學説。

天文基礎是“天體運行”,主要涉及的是“星象分佈”,同時也包括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我們知道,人類關注到天象的起初就和“人事”相結合。比如觀察晝日明暗變化,寒暑交替制定出用以指導人類生產生活的歷法。古代天人合一與天人感應的認知,很大程度上對社會制度形成和穩固也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如從漢代的“君權天授”到明朝的“奉天承運”以及朝代更迭奉行的“五德終始”學説。

對於天象的探究,有了以上內涵附加,就有了“天文”這個名稱。這個名稱至少在漢代以前就已經出現,如《周易·繫辭》有“觀乎天文,以察時政”。在《隋書·經籍志三》有對天文一詞的解釋——“天文者,所以察星辰之變,而參於政者也”。“文”這個字,最初就是指觀察星辰的變化和運行軌跡,而畫的象形符合。古代認為“為政者是否失德,施政理念是否適宜”等事,可以通過天象有所察覺,如相關災異祥瑞的説法即是如此。

最後我們説説“地理”的名稱由來,古代也稱“地輿”。《淮南子·原道訓》:“以地為輿,則無不載也”。輿,本意為車子裝載物品的部分這句話意思就是説大地承載萬物,如同車子載人一樣,所以古人把大地稱為地輿。而“地理”,這個“理”是指紋理東漢王充《論衡》有“地有山川陵谷,謂之理”,即以“山川陵谷像大地的紋理”為代稱一切與之有關的自然環境、物產、氣候等等。

以上只是分開講述了“天文”和“地理”,但不容忽視的是在古代有“天地人三才”的概念,所謂的“天人合一”,實際上應包括“天地人”三才合一。天好比人的靈之聚,地就是人的身之載。不光如此,天文和地理也有直接的關聯,如古代對於星空分野,是與華夏不同地域相對應的,某處的星象變化也預示着某地的承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