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落的主要唱腔

來源:魅力女性吧 1.58W
蓮花落的主要唱腔

   蓮花落,又稱為蓮花鬧、蓮花樂、落子、蓮花板等,流傳已有九百多年曆史,是一種説唱兼有的漢族曲藝藝術。

     蓮花落的曲調比較簡單,只有上下句。常用板眼有“慢三眼”、“垛板”、“散板”等。腔調有“平調”、“悲調”之分,另外有“哭柳”、“雲裏翻”、“海底撈月”等特定曲調。通常一段唱腔開始時,必先有一“摔鬥”,也叫“喊落”。

   蓮花落的唱腔細分起來也類似單絃,有不同的牌子。常用的有:“太平年”、“喇叭腔”、“五更調”、“路長斷”、“哭腔”、“耍孩兒”、“疊斷橋”、“靠山調”……其中的“五更調”可以説跟單絃的“湖廣調”一樣。可以這樣推測,單絃吸收了蓮花落的唱法。

蓮花落的唱腔有:“太平年”、“喇叭腔”、“五更調”、“路長斷”、“哭腔”、“耍孩兒”、“疊斷橋”、“靠山調”…據説(也是事實)評戲由"蹦蹦"發展而成,而"蹦蹦"又是脱胎於蓮花落蓮花落傳入東北以後,促成了"二人轉"的形成。

蓮花落——又稱蓮花鬧、蓮花樂、落子、蓮花板等,最早在宋朝就有記載,形於明盛於清,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它是一種説唱兼有的漢族曲藝,其表演者多為一人,自説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現在已經有絃樂器和打擊樂器伴奏,以“曲藝本調”“曲藝哭調”為主要曲牌,同時吸收了民間小調,採茶戲音樂,唱腔婉轉、流暢,一般用方言説唱。演唱的時候還會拍擊胸、臂、腿,生動風趣,通俗易懂深受人們的喜愛。

蓮花落起源於唐、五代時期的“散花樂”。它在京、津、河北等地特別流行,它最開始是僧侶募化時所唱的宣傳佛教教義的一些警世歌曲。到了宋代以後開始在民間流行。等到了清朝乾隆以後,出現了職業藝人,滿族八旗子弟中也有不少愛好者。

蓮花落也分“清門”和“渾門”。票友所演唱的,稱為“清門”職業藝人的班社稱為“渾門”。“清門”和渾門”又統稱“小口蓮花落”,用來區別乞丐所唱的“大口落子”(大板落子)。

蓮花落的唱腔有:“太平年”、“喇叭腔”、“五更調”、“路長斷”、“哭腔”、“耍孩兒”、“疊斷橋”、“靠山調”…據説(也是事實)評戲由"蹦蹦"發展而成,而"蹦蹦"又是脱胎於蓮花落蓮花落傳入東北以後,促成了"二人轉"的形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