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姓納的姓

來源:魅力女性吧 1.72W
有沒有姓納的姓

納姓,納,讀作nà(ㄋㄚˋ)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出自大蒙古汗國大臣哈散納,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蒙古將領哈散納,怯烈亦氏。元太祖成吉思汗時期,怯烈亦·哈散納從徵王罕有功,成吉思汗大喜,命與同飲班朱尼河之水,且曰:“與我共飲此水者,世為我用!”其後,怯烈亦·哈散納管領阿兒渾軍,跟從成吉思汗徵西域,下薛迷則幹、不花剌等城。至元太宗孛兒只斤·貴由時期,仍命其領阿兒渾軍,並徵集回回工匠三千户駐於蕁麻林(今河北張家口)。後授予平陽、太原兩路達魯花赤,兼管諸色人匠,後病逝。其後代中有以祖上名字的漢字諧音為姓氏者,單字漢姓為納氏,亦有為那氏者。第二個淵源源於回族,出自元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及其子孫,屬於漢化改姓為氏。納氏,源於古阿拉伯族,如今為“回族十三姓”之一,也是回族中的大姓。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這五個子嗣的後裔分衍有賽氏、納氏、哈氏、速氏、忽氏、馬氏、撒氏、沙氏、丁氏、閃氏、穆氏、楊氏、郝氏,即所謂回族“十三姓”。回族中的其它姓氏,有許多都是從這十三姓中再分衍出來的。回族納氏,主要出自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的長子納速拉丁,其後裔子孫中有取其名字的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納氏,現在主要分佈在雲南省。納姓名人納·斯欽巴圖(公元1930~今),蒙古族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右旗人。著名基礎教育家。1953年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大學。現任職於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後旗蒙古族中學,是中國蒙古語文研究學會會員,中國蒙古文學研究學會會員。從事民族教育工作四十餘年,勤勤懇懇,任勞任怨,辛勤耕耘,桃李滿園。在教學工作中,潛心鑽研開拓進取,注重理論,聯繫實際,不斷積累經驗,具有較高的教學水平和職業道德。取得累累碩果。1984年撰寫的《我愛草原——那裏有我的母親》,獲內蒙古自治區報告文學二等獎。1984年散文《烏拉特草原贊》獲內蒙古日報社三等獎。主要著述有《蒙古語文正字法新説》等,中篇小説集《野人》等。納·賽西雅拉圖(公元1933~今),蒙古族,原名丹畢寧布內蒙古巴林右旗人。著名駕御家、詩人。1948年入內蒙古自治學院學習。1953年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學院。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1957年在內蒙古師範學院蒙古語言文學業餘研究班學習深造。先後在北京大學東語系和內蒙古師範大學蒙古語言文學系任教,1987年晉升為教授,曾任系主任等職。1994年被評為享受政府津貼專家。1952年開始發表詩作,195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內蒙古分會,1984年成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為國際蒙古學學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理事。出版了《珍貴的禮物》、《第一個早晨》、《納·賽西雅拉圖詩選》、《兒童文學作品選》(四人集)四部詩集。此外,還發表了一百五十餘篇長短詩作和三十餘篇散文作品。出版了學術專著《蒙語詩的節奏研究》,發表了近30篇學術論文。主編出版了全國蒙文高校統編教材《蒙古文學史》(古近代部分)。主編出版了論文集《蒙古民俗研究》等。先後四次獲得內蒙古自治區文學創作優秀作品獎和最高獎—“索龍嘎”獎。納賽登(公元1935~今),蒙古族內蒙古呼和浩特人。著名宗教工作者。呼和浩特市郊區攸攸板鄉西馬素回村西烏素圖召管理組副組長,呼和浩特市郊區第十二屆人大代表。1944~1951年在長壽寺當喇嘛,學習經文,參加各項宗教活動,1980~1982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落實了黨的各項宗教政策,從事管理專院和保護文物古蹟工作。五十年來,他既是農民,又是佛教信徒,多數的時間從事佛寺活動,為了興旺發達佛教事業,保護蒙古族珍貴文化遺產,在工作上兢兢業業,遵照國務院《宗教活動場所管理條例》進行正常的宗教活動,按照黨的宗教政策。本着承認歷史,尊重現實的精神,努力為宗教事業做出更大貢獻。納忠倫(公元1942~今),回族雲南箇舊人。著名民族工作者。1965年畢業於中央民族學院政治系哲學專業,即被分至中共雲南省委邊疆工作委員會工作。三十餘年來,除當過六年中學教師外,從民族工作隊隊員做起,較長時期從事統戰、民族、宗教工作。現任雲南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局局長、第八屆雲南省政協委員、雲南省宗教學會副會長。撰有《多黨合作制與政治協商制的異同》、《雲南伊斯蘭教》、《堅持實事求是做好宗教工作》等文。納音太(公元1947~今),蒙古族內蒙古上默特左旗人。著名先進工作者。內蒙古土左旗水泥廠水泥車間工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第十三屆人大代表。1976~1998年在土左旗水泥廠工作。他思想進步,工作積極。能夠充分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和先進工作者。他在職工和羣眾中享有較高威信。他的最大特點就是公私分明,敢為人先,勇挑重擔。納承宗(公元1952~今),回族,筆名晨鐘雲南昆明人。著名書法家。現在雲南農業大學圖書館從事圖書管理工作。受其父影響,自幼學習書畫。曾臨習過石鼓文、張遷碑、九成宮等歷代書家名帖。國畫專攻花鳥,以《芥子園畫譜》為學習範本,小有所成。青年時期,尤精於篆刻。初學宗秦漢,追溯秦漢璽印及封泥瓦甓,臨刻秦、漢、明、清各流派印章百餘方。吸取古人之精華,治印師古而不泥古。在創作的作品中,刀法蒼勁、古掘,既有書法之韻味,又有金石之氣息。章法疏密有秩,雄健奇崛,險而不怪。藝術創作不墨守成規,敢於創新,經長期實踐,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藝術生涯幾十年,辛苦耕耘,不追求名利,注意藝術道德。時刻不忘古訓“印人應胸有方正,身無媚骨”。為提高書法藝術理論,1984年參加了上海青年報舉辦的篆刻函授學校的學習。1985年在長安書法函授學校繼續深造。作品曾多次在省、市一級書畫展中展出。1985年被昆明市書法家協會吸收為會員。1994年篆刻作品《天下為公》、《百團大戰》獲“全國圖書館系統書畫攝影展”佳作獎,該作品於同年9月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並於1995年7月在書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全國圖書館系統書畫攝影展作品集》一書中發表。1998年傳略和篆刻作品分別在香港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世紀美術家傳》(華人卷)和《世界美術集》(華人卷)收錄。1999年,篆刻作品《定國安邦》、《國泰民安》被編入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傳世名畫法書鑑賞》一書,並獲“傳世藝術大獎”。2000年3月,傳略入編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亞洲藝壇名流》一書。2000年6月,篆刻《龍騰盛世》、《千禧吉祥》、《黃河子孫》、《舞劍得神》、《儒雅將軍》等作品入選人民畫報社、中國文聯舉辦的“首屆世紀華人藝術展”。榮獲銅獎,被授予“世界華人藝術家”榮譽稱號。納森(公元1961~今),蒙古族內蒙古察右前旗人。著名中共黨務工作者。察右前旗政法委書記,察右前旗第十一屆人大代表。1982年8月~1985年12月在察右前旗民中任教1985年12月~1988年12月在察右前旗民委工作1988年12月~1990年12月任平地泉鄉副書記。1990年12月~1993年12月任呼和烏素鄉鄉長1993年12月~1995年12月任三成局鄉鄉長1995年12月~1998年11月任黃家村鄉書記1998年12月至今任察右前旗旗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