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室結構圖詳解

來源:魅力女性吧 2.72W
墓室結構圖詳解

墓室結構圖詳細解釋:

在原始社會早期,墓穴形式很簡單,只在地下挖一土坑,墓坑一般較小,只能容納屍體,無棺槨,屍體也無特殊東西包裹。到新石器時代晚期,在大汶口文化後期,少數墓坑面積很大,坑內沿四壁用天然木材壘築,上部用天然木材鋪蓋。隨着社會歷史的發展,墓室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第一種木槨地宮:進入階級社會後,墓葬制度中存在着嚴格的階級和等級的差別,統治階級陵墓有着十分宏大的規模。槨是盛放棺木的“宮室”,即棺外的套棺,將砍伐整齊的大木枋子或厚板用榫卯構成一個扁平的大套箱,下有底盤,上有大蓋,在槨內分成數格,正中放棺,兩旁和上下圍繞着幾個方格,稱之為廂,分別安放隨葬品。第二種磚石地宮:從漢代開始,普遍採用磚石築墓室,木槨墓室逐漸被取代。這種變化主要是從西漢中期才開始的,然後普及到各地。西漢中期,中原一代流行空心磚墓西漢晚期開始出現石室墓,墓室中雕刻着畫像,故稱“畫像石墓”。墓室的結構和佈局,也是仿照現實生活中的住宅。從漢到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磚石砌築的墓室和地宮一直在不斷髮展。第三種土洞地宮:在北方黃土富集地區,利用土層厚,粘性強,質地均一和降水少的特點,開鑿成土洞地宮,壁面有精美雕刻和壁畫。如西安乾陵的陪葬墓,永泰公主、章懷太子和懿德太子墓,唐僖宗靖陵地宮。

先秦兩漢文獻討論墓葬制度時通常有二方面的重點,一是有關墓葬制度發展,一是墓葬制度的等級問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