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朝官帽帽帶

來源:魅力女性吧 1.88W
中國各朝官帽帽帶

1、秦朝的官帽高度較低,但很講究簪的花紋,顯示了身份地位。

2、漢朝的官帽又恢復了簡樸但提高了高度。

3、三國的帽子典型的是諸葛亮式的。突出了冠,髮簪幾乎不見。

4、晉朝有恢復了突出髮簪的樣式,總體看比三國時期美觀。

5、隋朝時,官帽慢慢地開始發展成我們所熟悉的帶雙翅的樣式。

6、唐朝的帽子高度下降,髮簪的樣式像兩個耳朵,樣子擺脱了誇張。

7、宋代帽子的高度又降了些,兩邊的耳朵加長了。據説長翅帽的發明人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他坐上龍椅後很不放心當年一起闖天下的同僚。尤其討厭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頭接耳,評論朝政。

8、元代的官帽更像一個草帽,只是頂端高度增加了。蒙古人的統治,使得帽子的變化也沒有傳承性。

9、明代又恢復了漢人的統治,使得官帽大體繼承了宋代的樣式只是有些小的變化,上部由方變園了,也叫烏紗帽。

10、到了清朝又變成了和元代有很多類似的地方,只是加了帽檐,帽子上也有了頂戴花翎。

元代和清代沒有髮簪的位置了,是因為男人不再束髮。擴展資料:帽子是古代“頭衣”的一種,並且是最古老的一種“頭衣”,官帽是官吏的制帽,與“便帽”相對。

各朝代的官帽形象均有所不同,但均是一個官僚體制的外化。東晉官帽東晉成帝咸和九年時,成帝讓在宮廷中做事的官員戴一種黑紗製成的帽子,叫“烏紗帽”。

後來,南朝宋明帝時,有一位叫劉休仁的,創制了一種用黑紗抽邊扎邊的帽子,亦稱做“烏紗帽”。

當時,帽子的形狀也不固定,有的捲成荷葉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還伸出兩個黑紗“耳朵”。唐代官帽據《中華古今注》記載,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書説:“自古以來,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

這説明唐朝時候,烏紗帽仍然是作為“常服”的帽子。明代官帽烏紗帽成為官員專用的帽子並作為官員的代稱,則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規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

從此,烏紗帽成為只有當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問津了。烏紗帽的產生時間有幾種説法,有人説是唐朝,有人説是宋朝。烏紗帽起初是用藤編織,以草莖為裏,紗為表,再塗上漆。

後來官員用烏紗帽時,由於紗經過塗漆後堅固而又輕便,於是去掉藤裏不用,又在紗帽上“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也就是帽子兩側伸出兩隻帽翅,這兩隻帽翅從宋太祖時開始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員們上朝站班時互相交頭接耳。

如果交頭接耳,兩隻帽翅相觸,很可能會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發現。清代官帽到了清朝,烏紗帽雖然不再用,可是“烏紗帽”仍成了人們口頭上稱呼官員的代名詞了。

清朝官帽又可以分為朝冠和吉服冠:朝冠,顧名思義是上朝時戴的,頂子分為三層,上為尖型寶石,中為球型寶珠,下為金屬底座,用所飾的珍珠(東珠)的數目來加區別。

親王冠頂裝飾有10顆東珠,親王的世子冠頂裝飾有9顆東珠,郡王的冠頂裝飾有8顆東珠,貝勒冠頂裝飾有7顆東珠,貝子的冠頂裝飾有6顆東珠,鎮國公冠頂裝飾有5顆東珠,輔國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頂均裝飾有4顆東珠。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3顆,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2顆,一品官冠頂裝飾有東珠1顆。一品以下不能鑲嵌東珠,改為其他小寶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