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不目月典故

來源:魅力女性吧 2.27W
三年不目月典故

三年不目月,意為三年不見日月,精神不振,眼睛朦朧。比喻懶於修養,不求進取。

出自西漢學者揚雄的《法言·修身》——

或問“治己”。曰:“治己以仲尼。”或曰:“治己以仲尼,仲尼奚寡也”曰:“率馬以驥,不亦可乎。”或曰:“田圃田者莠喬喬,思遠人者心忉忉。”曰:“日有光,月有明。三年不目日,視必盲三年不目月,精必蒙。熒魂曠枯,糟莩曠沈,擲埴索塗,冥行而已矣。”

三年不目月,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是sān nián bù mù yuè,是指三年不見日月,精神不振,眼睛朦朧,比喻懶於修養,不求進取[1]出自於漢·揚雄《法言·修身》。

漢·揚雄《法言·修身》:“日有光,月有明。三年不目日,視必盲三年不目月,精必熒。”

三年不見日月,精神不振,眼睛朦朧。比喻懶於修養,不求進取。

分詞解釋:

日月:

1、太陽和月亮。

2、一天一月每天每月。

3、時令時光

4、喻指帝后。語本《禮記.昏義》:“故天子之與後,猶日之與月”。

5、猶天地。

6、指生活或生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