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中下游有哪些毒蛇

來源:魅力女性吧 1.56W
長江中下游有哪些毒蛇

一,短尾蝮

又稱草上飛、地扁蛇,劇毒,多棲息於在長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地區以及主要棲息於墳堆草叢及其附近。是我國傷人數量最多的毒蛇。

二,舟山眼鏡蛇

    又名中華眼鏡蛇(Naja atra),在廣東、廣西、香港俗稱飯鏟頭,台灣則稱之為飯匙倩、飯匙銃、膨頸蛇。屬於眼鏡蛇科,分佈於中國南部、台灣和中南半島的中低海拔地區。

三,竹葉青

     是蝰科竹葉青蛇屬的管牙類毒蛇。雄性最大全長77釐米,雌性98.1釐米。頭較大、三角形,頸細,頭頸區分明顯。頭頂具細鱗左右鼻間鱗不相切,由細鱗分開背鱗除最外一行外均起鱗。雄蛇體側有一紅白相間的縱線紋路,雌性體側縱線紋路為白色或淡黃色。有2亞種

     具攻擊性,有毒。繁殖為卵胎生,秋季發情交配。

     主要分佈於柬埔寨,中國(安徽、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湖北、江蘇、江西、四川、雲南、浙江、湖南湘西、台灣),印度(阿薩姆邦、大吉嶺、錫金),老撾,緬甸,越南。

四,原矛頭蝮

     為蝰科原矛頭蝮屬的爬行動物,俗名烙鐵頭、筍殼班等、老鼠蛇和惡烏子等,是台灣六大毒蛇之一。頭長呈三角形,頭長約為其寬的1.5倍。龜殼花常與無毒的擬龜殼花混淆,擬龜殼花的頭部較圓。頭部典型的長三角形,頸部細小,形似烙鐵,故名烙鐵頭。體形細長,尾纖細,有纏繞性,善於攀爬上樹。最大全長雄性(906+218)mm,雌性(998+282)mm,體重50—250g。

主要分佈在:中國(浙江、安徽、福建、台灣、江西、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重慶、貴州、雲南、陝西、甘肅)印度(阿薩姆)、孟加拉國、緬甸、孟加拉國。

五,尖吻蝮

    是蛇亞目蝰蛇科蝮亞科下的一個有毒單型蛇,屬下尖吻蝮的幼蛇只有尖吻蝮(us)一個品種。尖吻蝮又稱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蘄蛇、山谷虌、百花蛇、中華蝮等,是亞洲地區內相當著名的蛇種,尤其在台灣及華南一帶更是自古已備受重視的蛇類。

    背面棕黑色,頭側土黃色,二色截然分明,體背棕褐色或稍帶綠色,其上具灰白色大方形斑塊17—19個,尾部3—5個,此斑由左右兩側大三角斑在背正中合攏形成,偶爾也有交錯擺列的,斑塊邊緣色深,腹面乳白色,咽喉部有排列不規則的小黑點,腹部中央和兩側有大黑斑。

      已知的分佈地區有安徽(南部)、重慶、江西、浙江、福建(北部)、湖南、湖北、廣西(北部)、貴州、廣東(北部)及台灣省。

六,銀環蛇

     是眼鏡蛇科環蛇屬的一種動物。俗稱過基峽、白節黑、金錢白花蛇、銀甲帶、銀包鐵等。毒性極強,為陸地第四大毒蛇。

     銀環蛇全身體背有白環和黑環相間排列,白環較窄,尾細長,體長1,000—1,800mm,具前溝牙的毒蛇。 背面黑色或藍黑色,具30—50個白色或乳黃色窄橫紋腹面污白色。頭背黑褐,幼體枕背具淺色倒“V”形斑。背脊較高,橫截面呈三角形,尾末端較尖。頭橢圓形,與頸區分較不明顯,關背具典型的9枚大鱗片,無頰鱗,背正中一行脊鱗擴大呈六角形尾下鱗單行。

分佈在中國安徽、浙江、江蘇、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貴州、雲南 。

七,眼鏡王蛇

又稱山萬蛇、過山風、大扁頸蛇、大眼鏡蛇、大扁頭風、扁頸蛇、大膨頸、吹風蛇、過山標等。

屬於獨立的眼鏡王蛇屬。相比其他眼鏡蛇性情更兇猛,反應也極其敏捷,頭頸轉動靈活,排毒量大,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蛇類之一。

體背面黑褐色:頸背具一“∧”形的黃白色斑紋,無眼鏡狀斑軀幹和尾部背面有窄的白色鑲黑邊的橫紋【(34—45)+(8—17)】條。下頜土黃色體腹面灰褐色,具有黑色線狀斑紋。幼蛇斑紋與成體有差異,主要是吻背和眼前有黃白色橫紋,身體黑色,有35條以上的淺黃色或白色橫紋。

眼鏡王蛇分佈在中國浙江、福建、江西、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廣東(全省分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