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時的故事的時代背景

來源:魅力女性吧 1.29W
一個小時的故事的時代背景

一小時的故事》是美國女性主義作家凱特·肖邦1894發表的短篇小説,講述了女主人公馬拉德夫人從聽聞丈夫死亡到發現丈夫活着,這中間一小時的心路歷程。患有心臟病的馬拉德夫人獲悉丈夫在一起火車事故中喪生,她開始放聲大哭,之後感到獲得了自由,對未來充滿希望,最後丈夫意外歸來,她卻因“過於高興”誘發心臟病發作猝死。

小説以“丈夫身亡”為線索,通過馬拉德夫人一個小時中歷經的多次心情突轉,帶領讀者走進她的婚姻生活和內心世界。在圍繞“丈夫死亡”的故事發展情節中,馬拉德夫人的本性被隱藏在一層層面具之下,我們看到了馬拉德夫人的表演,卻很難發現它背後的故事。

作者在小説中植入的“潛文本”就是馬拉德夫人背後的“故事”,隨着情節的深入,馬拉德夫人的面具被層層揭開,其本性也隨“潛文本”一起浮出水面,讓小説的內涵更為深刻。讀者將從小説《一小時的故事》中,解讀“潛文本”的植入方法,並探討其在寫作中的應用。

何為“潛文本”文本與潛文本的關係

羅伯特·麥基在《故事》説,文本是指一部藝術作品的感官表面。潛文本是指那一表面之下的生活——被行為隱藏的已知和未知的思想和情感。

如麥基所説,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應同時具有“文本”和“潛文本”。文本是流露於小説文字表面,讀者通過書中人物的語言、行為等外在特質,從字面上就能直接看到的內容潛文本是隱藏在文字表面之下的人物情感或性格真相。兩者可相互對照或相互矛盾。當人物遇到情感衝突,內心抉擇時,作者通過“潛文本”,將她的面具層層揭開,讓讀者看到隱藏在人物語言、行為背後的真實本性。在小説的最後,“潛文本”的內核就會隨着故事的高潮而被揭示出來。

文章中有了潛文本的應用,人物形象就會豐滿立體。讀者隨着故事情節前進時,透過表層現象就能很好地解讀人物的真實情感。這種透過表面看實質的過程,不但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也能讓讀者更加深刻地領悟文章的內涵。

在小説《一小時的故事》中,作者通過呈現在眾人面前的馬拉德夫人與馬拉德夫人所隱藏起來的“身份”進行對比。隨着故事的深入,“潛文本”被植入進馬拉德夫人的婚姻生活的層層面具之下,高潮處也到達“潛文本”的核心。馬拉德夫人所表現出來的放聲大哭,並不是文字呈現出來的表象,而是賦予了深刻的意義,真理在讀者透過馬拉德夫人放聲大哭的面具之下被層層揭示了出來。

文本與潛文本思維導圖

《一小時的故事》中的“潛文本”是如何被植入的

在《一小時的故事》中,作者採用了三種方法將“潛文本”植入進故事中:

在客廳:把“潛文本”藏在表層文本中

作者在文章開篇就開門見山地描述了瑪拉德夫人有心臟病的事實,強調將她丈夫的死訊告訴她時,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大家都擔心她脆弱的心臟經不起丈夫意外死亡的致命打擊,因此,大家在告訴她丈夫死訊的時候,都儘可能地小心翼翼。

在這樣的鋪墊之下,讀者大都會設想瑪拉德夫人在知道丈夫死訊後會不會暈厥過去的場景。但事實相反,瑪拉德夫人並沒有如讀者所想的那樣,像別的婦女一樣手足無措,經受不住這種致命打擊,她反而立刻撲在她姐姐的懷裏放聲大哭。這樣,瑪拉德夫人的真實心理與大家的期待場景無疑是一種諷刺,嘲諷了大家對瑪拉德夫人的擔心實屬多餘。

從文章表面來看,這一部分是在敍述馬拉德夫人聽聞丈夫突然去世後放聲大哭的真實心理活動的場景。在馬拉德夫人最初的悲傷過後,作者又加了一句:“她獨自回到了自己的房間,不讓任何人跟隨她”。這句話看着是在陳述事實,卻讓讀者輕而易舉地發現,事情肯定不像表面上看到的那麼簡單,馬拉德夫人對丈夫的“感情忠貞”説不定是“偽裝”。

這也意味着隱藏越深的東西導致婚姻解體的力量越大,偽裝者需要付出的代價也就越大,這是作者在描寫馬拉德夫人在客廳時給讀者留下的潛文本。

潛文本思維導圖

在卧室:把“潛文本”藏在人物的多層面具後

為了讓馬拉德夫人對丈夫的顯得更加“感情忠貞”,作者又給她戴上了一層更加堅固的“好妻子”面具。

馬拉德夫人獨自回到了自己的卧室,她姐姐就一直跪在門外,苦苦哀求妹妹能打開房門,生怕她會因為想不開或傷心過度而發生不測。由此可見,馬拉德夫人的善良、順從、柔弱,和符合社會秩序要求的安於現狀的家庭主婦人設,只不過是人們的錯覺,因而,姐姐希望在災難面前來保護她。但感情的事情往往出人意料,讀者根據自己的婚姻經驗會判斷,藏在完美家庭主婦頭銜背後的馬拉德夫人一定與“偽裝”有關。

事實確如讀者所猜測的那樣,讓人“大吃一驚”的真相馬上就被揭露出來了,馬拉德夫人回到房間後,望着窗外的滿園春色,那搖曳着初春活力的樹梢、空氣中飄蕩着的雨絲的芳香、小販的吆喝聲、遠處傳來的歌聲、嘰嘰喳喳的鳥鳴聲,將馬拉德夫人的視覺、聽覺、觸覺都被喚醒了,她感受着這一副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畫面,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

馬拉德夫人把丈夫的死亡當做了自己重生的機會,快樂與甜蜜驅散了丈夫死亡的悲傷,填滿了沒有丈夫的新生活,而更大的喜悦也正一步步向她靠近,“什麼東西正在向她走來”,讓她“既期待又恐懼”。當她感覺到有東西正向她逼近,企圖佔據她內心時,她試圖將它趕走,但最終,她還是聽從了內心的召喚,一遍又一遍地低語:“自由,自由,自由”。她感覺到自己是一個身心自由的人,一想到未來的日子將會完完全全屬於自己的時候,她禁不住張開雙臂想盡情地擁抱美好的未來。

馬拉德夫人此刻的快樂如同火山即將噴發,她徹底拋開了丈夫死亡的束縛,反覆地悄聲自語:“自由,身心都自由!”。馬拉德夫人把“自由”和“快樂”建立在丈夫死亡之上,這樣的價值判斷顯然不符合社會道德的規約,因此,馬拉德夫人“好妻子”的面具被揭開後,又暴露出她的另一層面具:“厭惡婚姻”。

“厭惡婚姻”是隱藏在馬拉德夫人內心深處的想法。作者將馬拉德夫人的“感情忠貞”、“好妻子”的面具揭開,肯定了前文“潛文本”的暗示,又將馬拉德夫人藏在“厭惡婚姻”的面具之後,完成了對背景的闡述。但隱藏在“厭惡婚姻”的背後又是什麼呢事情肯定另有隱情,這一疑問吸引讀者繼續閲讀,故事開始隨着情節點向上攀升。

馬拉德夫人身處的時代背景,決定了她在家庭生活中的從屬地位,享受不到平等的話語權,説的話也得不到重視,她需要依靠丈夫的經濟能力和社會地位才能在社會中立足。雖然她有丈夫疼愛,朋友關心,她也不需要為生活操勞,在外人的眼中她是一個幸福的女人。但這一切正是她感到痛苦的根源,她覺得丈夫和朋友們不能真正理解她內心的真實想法。

丈夫死了,馬拉德夫人感到身心獲得了釋放,“她再也用不着盲目地屈從於任何專橫的意志”,而她生活的時代,“人們總是相信自己有權把個人的意志強加於自己的配偶”。婚姻中,如果一方總想着去改變對方,或者總是想當然地做一些自認為為對方着想的事情,那麼往往適得其反,不僅給對方帶不來快樂,反而會給對方造成很大的壓力。當這種壓力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出現婚姻解體的危機。這時,馬拉德夫人暴露出了“厭惡婚姻”下的另一層面具“不滿現狀”,從而進一步揭露出馬拉德夫人的死亡真相。

作者不斷給馬拉德夫人的悲劇形象加碼,從“厭惡婚姻”到“不滿現狀”,馬拉德夫人的本性確實如此嗎她藏在“不滿現狀”面具背後的真實本性到底是什麼“潛文本”的暗示與馬拉德夫人行為之間的反差越來越大,作者在增加故事張力的同時,也為最後的劇情反轉埋下了伏筆。在故事向高潮前進中,馬拉德夫人最後的面具也即將被揭掉。

馬拉德夫人的“面具”思維導圖

回到客廳:在高潮處到達“潛文本”的核心

想到未來的生活,馬拉德夫人目光明亮,脈搏加快,全身的血液使她感到温暖和歡快。她第一次感覺到生命太短暫,曾幾何時,她還抱怨,人生太漫長。“有人用彈簧鎖鑰匙開大門”,馬拉德提着旅行包和雨傘風塵僕僕地進來了,姐姐發出刺耳的尖叫聲,朋友急忙擋在了馬拉德夫人面前遮掩她的視線,但一切都無濟於事。

醫生來了,説馬拉德夫人是因“過度高興”而誘發心臟病致死。

丈夫意外死亡,馬拉德夫人的確高興的熱血沸騰,忘記了自己的心臟病丈夫死而復生卻瞬間熄滅了她重生的希望,扼殺了她即將到來的新生命。巨大的悲痛如潮水般淹沒了她,而這一次命運之神再也沒有留給她任何機會,將她的悲痛定格為永恆。

丈夫“死了”,馬拉德夫人獲得了新生丈夫死而復生,馬拉德夫人死了。難道夫妻之間只有你死我活的鬥爭嗎在馬拉德夫人的回憶中,丈夫對她温柔體貼,情深意真。從丈夫歸家時的風塵僕僕也説明丈夫思家心切。丈夫愛她,也愛家,那麼她對婚姻的厭惡就和丈夫沒有絲毫關係,她對婚姻現狀的不滿也不是丈夫引起,婚姻裏的“束縛”更不是丈夫所導致。

只能説,馬拉德夫人盲目地受女性主義思潮影響,將夫妻雙方置於矛盾的對立面,認為雙方是壓迫與被壓迫,統治和被統治的關係,這才導致了她對現狀的不滿。作者不愧為19世紀美國偉大的女權主義文學創作的先驅者,她敏鋭地意識到女性主義思潮的泛濫,她筆下的馬拉德夫人,既是對女權主義的反思,也是對女權主義的警醒。

婚姻中,“自由”與“束縛”歷來就像一對孿生兄弟,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即使沒有丈夫的束縛,也會有其他方面的束縛,因而殺死馬拉德夫人的兇手不是別人,正是她放大的“自由”思想。故事也終於在高潮處到達了“潛文本”的核心:表面上安於現狀的妻子,實質上有荒唐的“自由”思想。馬拉德夫人的死亡真相被揭露出來後,整篇小説的悲劇效果更富有諷刺性,她與眾人形成的對比,讓整篇小説具備更深刻的內涵,那就是人就像馬拉德夫人一樣,我們很難從表面看到隱藏在背後的故事。

“潛文本”核心思維導圖

“潛文本”在寫作中的應用

一部經典的小説必須具備“潛文本”,讀者隨着情節的深入,就能看到隱藏在文字表面之下的真相。在寫作的過程中,作者應該將“潛文本”主動添加到“文本”中,給讀者造成“原來真相併非如此”的感覺。

在《一小時的故事》中,作者把“潛文本”藏在了表層文本和人物的多層面具裏,並在情節高潮處到達了“潛文本”的核心。作者凱特·肖邦向讀者展示了植入“潛文本”的基本規律,那就是將文章主旨隱藏在一個深刻的層面之中,讓讀者隨着故事情節的進展,透過文字的表象窺見其本質。

生活中所有的事物都具有多面性,小説同樣如此。作者必須在故事中層層植入“潛文本”,用一個個逼真的面具遮蓋真相,讓讀者跟隨人物的語言、行為深入到面具之後,揭露出角色的真實情感與性格真相。“文本”只是表層,有了“潛文本”,小説才會變得更加立體。如果小説表現的只是文字的表面,那麼故事也就失去了意義。

結語

非黑即白是人們對人與物常態化的認識習慣,但在現實生活中,所有人都是灰色的。一部小説如同現實生活的縮影,就好像人們要用“社交面具”隱藏真實的自我一樣,小説的“文本”背後,同樣隱藏着“潛文本”。

在日常生活中,“社交面具”可以讓人們和諧相處,“潛文本”同樣會讓小説變得鮮活有趣。生活如同一部具有多層“潛文本”的小説,需要我們自己去發現,在揭開生活的層層面具之後,也惟願呈現在我們眼前的盡是快樂與美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