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感性

來源:魅力女性吧 1.77W
什麼感性

感性是對於理性來説的,感性是容易感情用事,容易感動,情緒變化比較大,做事不會從客觀角度考慮,而是主觀意識想怎樣做就怎樣做。

而理性則是會控制自己的情感,不會感情用事,做事之前都會從客觀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樣做合不合適,做了會有什麼樣的結果,不做又會有什麼樣的結果,都會考慮清楚再去做。

什麼感性

經常聽到有人説:“我是個感性的人”。開始不理解以為感性與性感是一個意思,後來聽一些美麗的女子也這麼説,於是驚訝——她竟敢直言自己性感而不臉紅。後來知道“感性”不是“性感”。

説道感性,我首先聯想到“感性認識”這一詞,在這個詞裏,感性起副詞的作用修飾認識,而前面人們用感性一詞明顯是形容詞性的。後來根據説話人的前後話的意思推想,感性也許是與理性相對的詞。一個人説自己感性實際上是説自己感情豐富,愛感情用事,有時不理智,不“理性”。

現在流行感性,人們喜歡説自己是感性的人——感情用事,依靠直覺就可有恰當的反應——其實從另一方面看,可以説他們自覺自己天生有能恰當處事的能力。

我欣賞在感情上感性的人,他們有感情,且感情強烈。但我並不推崇過分的感性,更反對刻意追求感性,以至裝作感性。隨着人的成長,人生的閲歷的增加,一個人應當更理智,更理性,而不是感情用事。人不應當自覺自己感性而美,相反應當為自己的不理性不成熟而自醒。一個人感性説明他還年輕,一個年紀不小的人感性説明他有童心。在事業上我認為感性只會壞事。遇小事可感性,遇大事必須理性。

拿破崙是個愛衝動的人,他的言語有感染力,感情豐富,甚至動作都很猛烈,以現代人的眼光他是個感性的人。但在即將他到達權利的頂峯時,有一個傍晚,拿破崙獨自外出散步,他走了很長的路,低着頭,沒有言語。自那晚以後,拿破崙變成了一個寡言的人,而他也到達了權利的頂峯。他更理性了,現實是要求理性的,否則只有失敗。

蔣介石追隨孫中山參加革命,年輕時他放棄日本軍校的學業冒險逃回國參加革命,在上海親自搞過暗殺,陳炯明叛變時他冒死登上孫中山乘坐的軍艦與孫中山共生死,後孫中山任命他為黃埔校長,他竟不太情願,嫌此職無前途,經孫耐心規勸才肯就職,後來的經歷中,蔣介石經常遇到挫折就耍脾氣、撂攤子,幾次回家不返,孫中山則慈父一般寫信規勸,講明道理,勸他回來。以現代人的眼光蔣介石是個感性的人,愛衝動,不計後果。後來,特別是孫中山逝世以後,蔣介石完全變了,大家對歷史都清楚,他可是並不感性。

其實,我們都是小人物,感性一點無所謂,但不要以感性為榮。

心理學上,人的認識層次從感覺到知覺,再有記憶和思維。我們不應當只滿足於停留在較低層次的心理階段上。只講感性而不講理性其實是一種懶惰,甚至是一種無賴行徑。

我認為在情感上年輕人感性一點則顯純真,中年人感性一點則顯多情,老年人感性一點則顯可愛。而在事業上年輕人過分感性則幼稚,中年人過分感性則可笑,老年人過分感性則可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