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農經濟有哪些形式

來源:魅力女性吧 1.85W
中國小農經濟有哪些形式

亦稱“個體農民經濟”,是以家庭為單位、生產資料個體所有製為基礎,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勞動,滿足自身消費為主的小規模農業經濟。其中,有的以自有土地經營,有的以租入土地經營,亦有兩者兼之。

小農經濟的主要特點是: 在小塊土地上進行分散經營 生產力水平低,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弱經濟地位不穩定,在私有制佔統治地位的社會易於走向貧富兩極分化。

一、農+工的兼業模式

這種模式是目前大多數中國小農家庭的生存選擇。在不同地區兼業方式略有不同。像我國東部地區農村,雖然人地關係緊張,但農村工商業發展起步早,非農就業機會多,這就使得很多農民可以做到既不離土又不離鄉,在附近工廠上班的同時兼顧家裏的農業生產。

而我國中西部農村地區,不僅人地關係緊張,副業資源少,而且非農業起步晚,工商業發展緩慢。對於勞動力的需求並不大,無法實現剩餘勞動力就地轉移,農民想要謀生只能既離土又離鄉地到城裏打工。通常中西部地區以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為主,老人和婦女留守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

而東部發達地區農民則在兼顧農業生產的前提下,在附近村鎮打工,實現了勞動力的轉移和收入增加。“農+工”的兼業模式對國家來説,廉價的勞動力為城鎮化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農村人口流出減輕了勞動力對土地資源的擠壓,單位面積勞動生產效率提高。減輕了農村過密化程度,提高了農業的現代化水平。

二、耕+副的兼業模式

“耕”主要是指農業種植業,而“副”則是指從事農業主要生產以外的其他生產性事業。在中國比較常見的副業包括飼養豬牛、雞鴨等禽類,採集野生植物和從事家庭手工業生產等。農村的農業性生產活動也算一種副業,這類活動包括農副產品加工,磚、瓦、砂、石等建築材料生產等。

這種工業性活動是農村工業發展的萌芽。改革開放後,農村工業發展迅速,國家規定把上述農村工業性生產“歸還”給工業,不再屬於農村副業。雖然副業的種類減少,但小農依然能夠利用豐富的資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在河流豐沛的地區,許多農民會利用閒暇時間在河渠中下網捕撈魚蝦,拿到集市或飯店能換來一筆小收入。在西北山林繁茂地區,農民會在農閒時上山採集野菜野果和中草藥等。除此之外,家庭手工業也是副業的一大支撐。富有特色的手工業生產遍地開花。

中國的小農在城鎮化進程中,克服各種不利因素,在進行農業生產的同時,合理分配剩餘勞動力和資源來發展副業。這對於增加農民收入、維持農村社會穩定和促進農業發展都起着積極作用。

三、農+商的兼業模式

此處的“商”包含了較多方面的含義,我們以在廣大農村地區較為常見的集市擺攤做買賣、收購農副產品、鄉村旅遊業、家庭作坊等經營形式作為“商”,它們與農業一起構成小農户的收入來源。中國農民素有在集市交換家庭剩餘農產品的做法。到現代,其目的已經從交換轉變為營利。

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商品化率逐步提高,交易的主要商品也從農副產品轉變為各類商品全覆蓋,糧食及生產資料的銷售則很少見了。除此之外,農村地區發展出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小作坊。雖然收入不穩定,但是作為家庭收入的一項來源,與“户均不過十畝”的種植業結合,兩項收入基本能夠滿足農民家庭日益增長的生產和生活需求。

小農經濟,就是指以個體家庭為生產、生活主要單位的經營方式。實行精耕細作,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實行“男耕女織” 。農業經營規模也不大,它是中國農村的主要經營方式。

中國小農經濟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即在鐵犁、牛耕技術的出現普及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之後。小農經濟隨着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制度的變化,具有三種不同的社會屬性,即封建小農經濟、資本主義小農經濟、社會主義小農經濟。

中國的小農經濟的特點就是自然經濟,也就是通常所説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它的基本特點是:生產的目的不是為了交換,而是為了直接滿足本經濟單位或生產者個人的需要。

在自然經濟條件下,社會是由許多成獨立體系的經濟單位(如原始氏族公社、奴隸制莊園、宗法式的農民家庭和封建莊園等)組成的。

每一個這樣的單位,除了主要經營農業(少數則是畜牧業)以外,還從事其它各種經濟活動:從採掘原料開始,直到最後把這些原料加工成消費品,都在本單位內部實現,和外界的經濟聯繫很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