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這個詞的來源

來源:魅力女性吧 8.18K
婦女這個詞的來源

在古漢語中,婦女是成年女子的通稱。在現代漢語中,婦女已經不單純指已婚婦女,年滿18歲的女青年也可稱婦女,18歲以下稱少女,14歲以下稱幼女,7歲以下稱兒童。但是,在法律上,對於婦女並沒有相關規定,可以説,所有女性在法律上都可以認為是“婦女”。

看來,“婦”是一個特有的詞彙。

實際上,“婦”字是一個很老的漢字,甲骨文裏就有。

婦,典型的會意字。在甲骨文中,“婦”的左邊是“帚”,右邊是“女”,從女持帚,表示灑掃,本義為已婚的女子。

國際勞動婦女節(International Working Women's Day,簡寫IWD)全稱“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國際和平日”/“聯合國女權和國際和平日”在中國稱“國際婦女節”、和“三八婦女節”。 是在每年的3月8日為慶祝婦女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等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設立的節日。

1857年3月8日,美國紐約的製衣和紡織女工走上街頭,抗議惡劣的工作條件和低薪。儘管後來當局出動警察攻擊並驅散了抗議人羣,但這次抗議活動促成了兩年後的3月第一個工會組織的建立。

接下來的數年裏,幾乎每年的3月8日都有類似的抗議遊行活動。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在1908年,當時有將近15000名婦女走上紐約街頭,要求縮短工作時間(八小時工作制),增加工資和享有選舉權(婦女選舉權)等,並喊出了象徵經濟保障和生活質量的“麪包加玫瑰”的口號。

首次慶祝婦女節是在1909年2月28日,當 時美國社會黨發表了一項宣言,號召在每年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舉行紀念活動。

1910年8月26日—27日,第二屆共產國際社會主義婦女代表會議前蔡特金起草的《關於爭取婦女選舉權基本原則的決議案》規定,“各國無產階級有階級覺悟的政治組織和工會一致同意:各國社會主義婦女每年要有一個節日其主要目的是幫助婦女獲得選舉權,必須按照社會主義原則並連同整個婦女問題一起對待婦女的選舉權要求。

1921年9月9—15日,第二屆國際共產主義婦女代表會議在莫斯科舉行,28個國家的82名代表出席會議。會上,保加利亞的女共產黨人建議,為了紀念俄國女工在1917年二月革命中的英勇鬥爭,把每年的3月8日定為國際勞動婦女節。第二國際共產主義婦女代表會議通過決議將3月8日這天定為國際婦女節。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婦女部部長何香凝在廣州召開的國民黨一大上提出了“婦女在法律上、經濟上、教育上一律平等”的提案,促使《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的政綱中明確規定:“於法律上、經濟上、教育上、社會上確認男女平等之原則,助進女權之發展。”當年3月8號有了國共兩黨合作後中國的第一次慶祝“三八”國際婦女節。

「婦女」一詞,最早出自《禮記·曲禮下》:「居喪不言樂,祭事不言兇,公庭不言婦女。」 可見那時的婦女地位並不高,公開場合都避免談論她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