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怎樣制蠟燭

來源:魅力女性吧 1.08W
唐代怎樣制蠟燭

中國唐代製作蠟燭的,主要有兩個來源。

第一個最早的原料是蜂蠟,古人很早就掌握了從蜂巢中提取蜂蠟的方法:“蠟,乃蜜脾底也。取蜜後煉過,濾入水中,候凝取之,色黃者俗名‘黃蠟’。”

不過,最初的蜜燭形制跟今天的蠟燭並不一樣,多是蠟塊,使用時先加熱熔化成液體,再充當油脂點燈。

然後才出現了粗短的圓柱體蠟燭,這是因為蜂蠟熔點低,易軟化變形,難以製成細長的管狀燭。

大約在宋朝時,人們開始廣泛使用白蠟來製造蠟燭。白蠟取自蠟蟲的分泌物。

南宋人周密《癸辛雜識》有對蠟蟲養殖業的介紹:“江浙之地舊無白蠟,十餘年間有道人自淮間帶白蠟蟲子來求售,狀如小芡實,價以升計。

其法以盆桎樹,樹葉類茱萸葉,生水傍,可扦而活,三年成大樹。

每以芒種前以黃草布作小囊,貯蟲子十餘枚,遍掛之樹間,至五月,則每一子中出蟲數百,細若蟻蠓,遺白糞於枝梗間,此即白蠟,則不復見矣。

至八月中,始錄而取之,用沸湯煎之即成蠟矣。

又遺子於樹枝間,初甚細,至來春則漸大,二三月仍收其子如前法,散育之,或聞細葉冬青樹亦可用。

其利甚博,與育蠶之利相上下,白蠟之價比黃蠟常高數倍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