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劍之交典故

來源:魅力女性吧 2.05W
掛劍之交典故

掛劍這個典故,又稱季子掛劍、掛劍之交,最早見於司馬遷著 《史記——吳太伯世家》,以及西漢劉向著《新序——節士》。兩者記敍了同樣的一件事。

故事的主人季子,名叫“札”,是春秋時代吳國國君壽夢的第四個兒子,後來長兄諸樊將延陵封給季札,因而號延陵季子。季札仁德寬厚,知書達理,淡泊名利,重諾守信,幾次避讓王位,深受國民的擁戴。

作為國王的兒子,國事、家事都是自己的事,自己的人辦自己的事,這樣才放心。吳王壽夢見季札文武雙全、才能出眾,為鍛鍊他,就派遣他出使晉國。路經徐國的時候,徐國的國君知道了吳國的使者是大名鼎鼎的季札,便盛情相邀,隆重設宴款待。席間,二人把酒言歡,情投意合。徐君眼力超羣,一眼就看出季札所帶的佩劍非常精緻,肯定是名匠特製。季札作為大國王子,身上的裝備那肯定是高端大氣上檔次啊。看着徐君眼中流露出喜愛的神色,聰明的季札很明白,心想,自己是出使晉國的使者,佩劍有着身份和禮儀的象徵,不能不佩戴,徐君和自己一見如故,不能不交。於是,自己心中下定主意,在出使歸來之時,一定要將佩劍贈與徐君。

季札出使晉國歸來,到了徐國,得知徐君竟已溘然過世。季札心中悲慟不已,便帶了隨從到徐君的墓前憑弔。祭奠完畢,季札隨手解下佩劍,畢恭畢敬地掛到了墓旁的松樹上。隨從不解地問道:“您的劍是我們吳國的國寶啊,現在徐君已死,您這是要給誰呢”季札慢慢説道:“當然是給徐君了,我當初心裏已經決定要把這劍送給他了,怎麼能因為他的去世而違背自己的諾言呢!”説完帶領隨從黯然但卻也坦然的離開了。

這事迅速傳遍了徐國,徐國人讚美季札重諾守信而歌唱他:“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劍兮帶丘墓。”

後來,人們把“掛劍”這一典故比喻為對已逝友人的許諾,生死不變。

唐杜甫詩《哭李尚書》,”宋黃庭堅《李濠州輓詞》都引用了這個典故。

出自《史記·吳太伯世家》季札掛劍的故事。

季札第一次出使,路過北方的徐國。徐君十分喜歡季札身上佩帶的劍,但是沒有説出來。季札心裏卻知道,但是他還要出使其他的國家,所以沒有送給徐君。後來他出使完後再回到徐國,徐君已經死了,於是解下寶劍,掛在徐君墓前的樹上。他的隨從説“徐君已經死了,這是要送給誰呢”,季札説“不是這樣的,我當初心裏已經決定要把這把劍送給他了,怎麼能因為他死了而違背自己的諾言呢

源見“季札掛劍”。重諾贈物悼亡友之情。蘇曼殊《答蕭公書》:“今託穆弟奉去《飲馬荒城圖》一幅,敬乞足下為焚化於趙公伯先墓前,蓋同客秣陵時許趙公也,亦昔人掛劍之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