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愛麗絲為什麼叫這個名字

來源:魅力女性吧 3.19W
致愛麗絲為什麼叫這個名字

伊麗莎白·羅克爾是德國的女高音歌唱家,也是男高音歌唱家約瑟夫·奧古斯特·羅克爾的妹妹。

1807年,14歲的伊麗莎白跟隨哥哥來到維也納,很快就被貝多芬所接納,成為他身邊數不多的朋友之一。

伊麗莎白後來嫁給了貝多芬的朋友。

貝多芬在創作這首樂曲時,兩人保持着親密的友誼,顯然這首曲子是獻給她的。

那段時間裏,在貝多芬的生活中從來沒有出現過叫愛麗絲或伊麗莎白的其他女子,愛麗絲是伊麗莎白的暱稱。

可以確認的是,貝多芬十分喜歡她。

《獻給愛麗絲》基於一個純樸而親切的主題 這個主題把特蕾澤温柔、美麗的形象作了概括的描繪。

它在這支曲子裏先後出現了十六次,因此,給人以極為深刻的印象。

好似貝多芬有許多親切的話語正向特蕾澤訴説。

後半部分左右手交替演奏分解和絃,猶如二人親切地交談。

《獻給愛麗絲》全曲由五段組成。

A段用的是A小調,顯得温柔而親切。

然後,轉到C大調,它是A小調的關係大調,情調頓時明朗起來。

這個曲調,感情更加明朗。

經過一連串快速音的過渡,又回到A段。

C段多用和絃,氣氛有了轉換。

情緒顯得嚴肅而穩重,好似作者在沉思。

接下去,出現了一個由三連音組成的樂句。

表現熱烈的情感。

經過一段下行半音階的過渡,又把樂曲引回到A段 樂曲在非常優美和温柔的氣氛中結束。

現美麗、單純而活潑的少女性格的音樂形象。

鋼琴曲《致愛麗絲》是德國作曲家貝多芬1810年所作。

作者將這首精緻的鋼琴小品獻給伊麗莎白·羅克爾。

樂曲以迴旋曲式寫成。

一開始出現的主題純樸親切,刻畫出温柔美麗、單純活潑的少女形象。

這一主題先後重複三次,中間有兩個對比性的插部。

第一插部建立在新的調性上,色調明朗,表現了歡樂的情緒第二插部在左手固定低音襯托下,色彩暗淡,節奏性強,音樂顯得嚴肅而堅定。

一連串上行的三連音及隨後流暢活潑的半音階下行音調,又自然地引出了主題的第三次再現。

樂曲在歡樂明快的氣氛中結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