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代同聲歌唱的創作特點

來源:魅力女性吧 3.11W
40年代同聲歌唱的創作特點

20世紀30年代初到40年代末的羣眾歌曲以直接反映當時軍民對敵鬥爭的題材佔最重要的地位。解放區的音樂工作者深入羣眾,認真學習民間音樂,創作了大量反映鬥爭生活、支援解放戰爭的新作品,如:《打》《將革命進行到底》《勝利進行曲》《戰鬥進行曲》《説打就打》等。有不少羣眾歌曲反映了邊區與解放區充滿民主、團結的新的政治生活和親如魚水的軍民關係,以及人民羣眾對黨和領袖的深厚感情,如:《解放區的天》《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東方紅》等。

抗戰時期聶耳、冼星海的《救國軍歌》《在太行山上》及《黃河大合唱》等可稱為合唱之魂。正是由於這階段的創作題材都以反映根據地轟轟烈烈的民族解放鬥爭和解放區社會生活的根本變化為主,所以,歌曲中最突出的就是在音樂語言和形式上顯現出更加鮮明的民族特點和生活氣息歌曲的感情更樸實,歌曲的形象真正與羣眾的生活接近,用音樂的方式真實地記錄解放區人民羣眾熱愛自由、熱愛和平、決心建立一個獨立、民主的新中國而努力的崇高理想。因此,各種羣眾歌詠活動是當時合唱的主要形式,是解放區合唱音樂的主要表現形式。這一時期還有反映城市中工人階級進行建設的新作品,如《工人大合唱》《咱們工人有力量》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