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的演變過程

來源:魅力女性吧 1.74W
易的演變過程

“易”是象形字。甲骨文像頭朝上的一條蜥蜴。金文與甲骨文基本一樣。小篆線條化。隸變後楷書寫作“易”。

易,漢語一級字,讀作yì,最早見於甲骨文,本義為將容器中低熔點的錫注入模具,鑄造新器皿由《列子·湯問》:“寒暑易節。”引申之義為換,交換由《易·繫辭下》:“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引申之義為替代。

字源演變過程:

易字初見於商代甲骨文,象形字。

其字源演變圖如下:

易的字源演變圖

許慎《説文解字》:易,蜥易也。象形。蝘蜓,守宮也,象形。《祕書》説:日月為易,象陰陽也。一曰從勿。凡易之屬皆從易。

“易”是一個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的“易”寫作

它的字形像水從容器中流出。到了西周中期,金文“易”的字形演變為

之後小篆再演變為

“易”的本義是水溢出容器。水以液態存在,沒有固定的形體,形狀隨着容器的變化而變化,所以,“易”這個字包含了“變易”的意義。戰國晚期,有的金文“易”寫作

字形是兩個“易”相對反寫,就是強調了水從一個容器流動到另一個容器,形狀發生了變化。

事物的變化,在時間維度上表現為發展,所以“易”與時間的流逝密切相關。時間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説,都是寶貴的。在中國古代,“君子見大水必觀”,《論語·子罕》記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孔子看到河川東流,一去不返,於是感歎時光如水,易逝難追,以此勉勵自己和學生們珍惜光陰,孜孜不倦。

我國傳統文化把“發展變化”的抽象意義與“水”這種具體的物象相結合,有其深刻的歷史與地理背景。中國大陸位於歐亞大陸東段、太平洋西岸,屬於季風性氣候,年度降水量不均衡,多發洪澇災害,歷史上也曾經發生過特大洪水災害。古人從洪水的治理中,總結了寶貴的歷史經驗。堯帝曾任用鯀治理洪水,鯀用堵的方法,加固堤防,九年無成。之後,鯀的兒子大禹汲取教訓,改用導的方法,疏浚水道,在洪水一線奮戰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治水成功。

此後,中國人逐漸確立了治水只能疏導,不可堰塞的原則。這種思想也反映在歷史領域,中國古人認為歷史的發展也像一股大的潮流,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民心與民意反映了時代大潮,對此只能因勢利導,不可強行壅堵。

時間如水,在它們流逝的過程中有很多節點,事物發展的過程,也可以在不同的時間節點分為多個不同階段,這些節點或階段就是“時機”,時機是事物發展過程中“質”“量”變化的關鍵所在。中國人很早就開始總結變化規律,並留下了《易經》這部經典。

《易經》後來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道家奉為“三玄”之冠。“時”正是《易經》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易經》的六十四卦,各自象徵一種特定場景,並揭示其隨時間變化的規律,這就是“卦時”,也就是時機。例如:《易經·屯卦》講的是事物初生、創業維艱之時各個階段的道理,《易經·蒙卦》講的是開蒙發昧、啟發民智之時各個階段的道理等等。

以什麼態度來應對事物的發展變化呢《易傳》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原則,例如“與時偕行”“時止則止、時行則行” “變通者,趨時者也”等等,並特別強調:“日新之謂盛德”——要求每天都要更新思想與觀念,跟上時代的發展變化,這是最高的道德。

據《大學》記載,商朝的開國君主成湯,特意在自己使用的盥洗銅盆上鑄造銘文,銘文內容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提醒自己順應時代的發展,每天進步,絕不守舊,生命不息,創新不止。另外,《詩經·大雅》也有“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詩句。這些重要的思想,深刻影響了後世中國人對待發展變化的基本態度,也是中國能夠屹立於世界東方五千年的文化根基。

因此,“易”字是在提醒我們時光如水,“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不要辜負這個時代——這就是造字者對我們的諄諄告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