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傷心之祖的先秦文學

來源:魅力女性吧 1.51W
千古傷心之祖的先秦文學

從《蒹葭》一詩可以看出,中國古代詩人們在感情上並不安於現狀,並不聽憑現實的擺佈,而是有自己的目標、有希望、有追求的,而他們的希望和追求往往以失敗、受挫為結局,所以他們的情感結構也就表現為這樣的模式或藝術框框:希望(具體而縹緲的目標)----追求----受挫(不可逾越的障礙)。這三個因素是相互聯繫的。雖然有了盡善盡美的理想,而追求之時又有不可逾越的障礙,明知障礙不可逾越,卻還要追求,結局也就必然是失敗受挫而成為悲劇。

因為有追求就一定有阻礙,有阻礙就會有失敗,有失敗就有痛苦。追求是痛苦的根源。而因為有痛苦就不去追求,這也是絕不可能的,因為追求是人的天性,是與生俱來的不可改變的本能,在這個意義上,“蒹葭”遠遠超出愛情悲劇的範圍。從廣義上來説,屈原的政治悲劇也是一種“蒹葭”,屈原“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他抱負非常遠大,立德、立言、立功是他的人格設計,美政是他政治方面的最高理想。屈原在追求這種理想過程中,遇到了君王、黨人的阻礙,他無力衝破這阻礙,最終導至了悲劇性的命運。其悲劇模式也象“蒹葭 ”一樣,即“希望—追求—失敗”

因此,“蒹葭”是人類悲劇模式之一,他存在於人類社會的始終。這就無怪“蒹葭”悲劇結構在中國曆代文人的詩歌中屢屢出現。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現實主義詩歌集,他對中國詩歌的影響是巨大的。無論從題材、結構、技巧方面,文人們都從中學到了許許多多的東西,歷代學者都非常重視《詩經》的研究,研究《詩經》的書籍如汗牛充棟,數千百計,詩人們也從中受到了不少啟迪。因此,《詩經》的“蒹葭”堪稱“千古傷心之祖”,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詩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