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有幾個坑

來源:魅力女性吧 3.2W
兵馬俑有幾個坑

西安兵馬俑共有3個坑,分別是一號坑、二號坑、三號坑。 一、二、三號坑的名稱是按照發現時間的先後順序命名,具體分佈如下:

一號坑

一號兵馬俑坑為長方形,是一個由步兵和車兵組成的長方形軍陣,面積14260平方米,按目前已出土的陶俑、陶馬的排列密度推算可出土兵馬俑6000件左右。這些兵馬俑形體高大,同真人真馬大小相同,並且以寫實的手法,塑造出了不同的人物形象,生動展現了秦代軍隊的真實面貌。

一號兵馬俑坑主體為坑道式土木建築結構,東西兩端各有斜坡門道5個,坑道內有10個2.5米寬的夯土隔牆,把整個俑坑分為中間9條直通道、四周迴旋相同的坑道。隔牆上架着粗大的橫樑,再鋪蘆蓆、細泥和填土,底部以青磚墁鋪。一號坑按實戰軍陣排列,為步兵和戰車組成的一個長方形的軍陣,由前鋒、主體、側翼、後衞四部分組成。面東而立的就是前鋒部隊,南北西端各有一排面外側立的武士俑是側翼和後衞,他們是為了防止敵人旁 敲側擊和從背後偷襲。中間有38路面東而立的縱隊,這就是主體部分。從這裏也體現了古代軍陣佈陣的一個重要原則“前鋒必鋭,整體必宏”。也就是説把一個軍陣比喻成一把劍,如果一個軍陣沒有精鋭的前鋒,那麼這個軍陣就像是一把無鋒的劍,便失去了殺傷力,可見前鋒部隊的重要了。

二號坑

二號坑是於1976年4月修建一號坑展廳時發現,它的平面呈曲尺形,東西跨度124米、南北跨度98米,面積約6000平方米。1994年3月1日開始發掘二號坑,同年10月14日以“邊發掘、邊展示”的形式對外開放。目前二號坑大面積展示的是棚木層。棚木層就是當年地下建築的房頂,二號坑的部分棚木被燒燬,其餘屬於自然腐朽坍塌。

坑內建築與一號坑相同,但佈陣更為複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它是由騎兵、戰車和步兵(包括弩兵)組成的多兵種特殊部隊。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餘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2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

坑內佈局分為4個單元。

第一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採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系木質,僅留遺蹟)。 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後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御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一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俑坑內的108件騎兵俑是中國考古史,上首次發現的數量眾多的古代騎兵的形象資料,特殊的裝束也與騎兵的戰術特,點密切聯繫。秦俑二號坑出土的弓箭手、輕車兵、騎兵俑等,首次展示了2200年前的古代騎兵、輕車兵和弓箭手的形象資料,在古代軍事史的研究方面有着極為重要的意義。

三號坑

三號坑於1976年5月發現,1989年9月27日對外開放。俑坑面積52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分為南區、北區、中區三個單元。這座俑坑儘管小,但性質很重要。考古專家認為,它應當是統率一、- -號坑軍陣的指揮機關。從位置.上來看,三號坑位於一、二號坑的後方,位置隱蔽、相對安全。基於以上特點判斷,三號坑很可能是整個地下大軍的指揮機關。

三號坑是三個坑中唯一一個沒有被大火焚燒過的,所以出土時陶俑身上的彩繪殘存較多,顏色比較鮮豔。春秋戰國之前的戰爭,指揮將領往往要身先士卒,衝鋒陷陣,所以他們常常要位於卒伍之前。春秋戰國時期隨着戰爭規模的增大,作戰方式的變化,指揮者的位置開始移至中軍。秦代戰爭將指揮部從中軍中獨立出來,這是軍事戰術發展的一大進步。指揮部獨立出來研究制訂嚴密的作戰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揮將領的人身安全有了進一步的保證。這是古代軍事戰術發展成熟的重要標誌。三號坑是世界考古史上發現時代最早的軍事指揮部的形象資料。建築結構,陶俑排列,兵器配備,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揮部形制、卜佔及出戰儀式,命將制度及依仗服的服飾、裝備等問題的珍貴資料。

秦兵馬俑一共有三個坑。一號坑是當地農民打井時發現的,後經鑽探先後發現二、三號坑,一號坑最大,東西長230米,寬62米總面積達14260平方米,是一個以戰車和步兵相間的主力軍陣,1979年開放,長210米,寬62米,距原地表深4.5米至6.5米,面積14260平方米,坑內有10道寬2.5米的夯築隔牆,形成南北面闊9間,周圍繞以迴廊的格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