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鼓樓的由來

來源:魅力女性吧 2.83W
臨汾鼓樓的由來

臨汾作為堯帝故都、歷史悠久、文化燦碩的臨汾,一直有一首關於鼓樓的民謠,流傳了千百年:“平陽府有個大鼓樓,半截蓋在天裏頭”。這裏的平陽府指的是哪裏呢據史料《辭源》記載:今之臨汾,“相傳古帝堯之所都”。因其地在平水之陽,又在黃河東側,故名平陽。也就是説民謠中傳唱的“半截蓋在天裏頭”的鼓樓,指的就是如今屹立在臨汾市中心的地標建築——鼓樓。

只是,如今高大雄踞的鼓樓,其前身卻是用來治理水患而建築的高台——“揖讓台”。相傳, 4000多年前堯帝當政時,黃河從孟門(今山西省柳林縣西北23公里處的黃河之濱)沿山谷東流,倒流的洪水進入汾河,汾河水位暴漲,洪水淹及堯都,堯都百姓廣受水患,堯帝為了指導百姓治理洪水,在汾河東岸建造一個高台,召集文武百官共同商議國事。當年堯帝將天子寶位,禪讓給舜也是在此台舉行,所以一直相傳此台為“揖讓台”。後人為了紀念堯帝,在揖讓台的地址上修建鼓樓,整個樓形以“堯”字為標準。

據鐵佛寺的碑碣記載: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臨汾發生了8級大地震,地震後,臨汾“寺廟傾塌,民舍無存,壓死男女不可勝記”。當然,鼓樓也難逃厄運。7年後,新任知府劉棨到任,看到鼓樓的慘景十分歎息,深感責任重大,當即決定籌資謀劃重建。由於震後百廢待興,工程歷時近三年,到丁亥年春(公元1707年)竣工。後劉棨受百姓所託,將鼓樓取名叫“大中樓”。意為:“居中四達”,表裏山河是其一。其二,堯對舜講:“諮,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允執其中”就是忠實地執行中道,為大眾辦事無偏無私,只有“大中”,才能安邦富民,永享天祿,故為“大中樓”。

重光訴殤

歷經歲月蹉跎洗禮,如今鼓樓依舊龍盤虎踞,沖天而立,後人往來穿梭於腳下,贊其巍峨,感其敦厚。但它究竟始建於何代,並無文字記載。查閲相關資料,得知平陽鼓樓有金代改建取名鐘樓之説,且樓上懸有金明昌七年(1196)鑄造5000斤重的大鐵鐘一口,以此前推,鼓樓最晚建於北宋時期。(據《臨汾市志》記載:鼓樓應建於北宋(960——1279年)時期。但也有眾多民間考究,稱其建於北魏(386——534)時期。)

因堯帝發明創造了陰曆計時,所以樓整體造型為四方四正,象徵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基座每面為12丈(1丈=10尺=3.3米),象徵12個月高24丈,象徵24節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