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景觀論貢獻

來源:魅力女性吧 1.94W
文化景觀論貢獻

文化景觀是經由一定歷史時期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結晶。對於景觀中文化內涵的探索,最早由李特爾在具體研究中將自然和人文結合在一起,主張地理學與歷史學攜手前進。施呂特爾於 1906 年提出“文化景觀形態”這一概念,他在強調重視景觀外在樣貌的同時也要重視其背後的社會、經濟和精神力量。

而對文化景觀理論貢獻最大的是美國地理學家索爾,他認為文化景觀所呈現出來的結果是由特定的文化族羣將動態的文化因素與自然環境綜合在一起產生的複合體。在他之後,地理學家對人文景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了人類活動和土地利用上。隨着社會經濟和現代工業的高速發展,人口與自然資源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對存在城市和鄉村的自然和人文資源需要得到更強有力的保護。

在 1992 年召開的第 16 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文化景觀遺產成為《世界遺產名錄》的一員。自此,“文化遺產景觀”成為世界文化遺產體系中一新的成員。作為文化與自然橋樑的文化景觀遺產,它更能展現出人類與自然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共同達到的一種可持續、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

文化景觀既是靜態的,也是動態的既包括平面的,也包括立體的它反映着物質世界,也反映着非物質的它們從歷史中走來,又承載着歷史。在文化景觀變遷過程中存在着各種各樣的信息,作為人類生產生活的產物,歷史文化街區在時間的流逝中與周圍的人和物之間建立起緊密的共生關係。所以對文化遺產的活態保護既要重視遺產本身,也要重視與遺產共同生存的自然與社會環境,這樣才能為文化遺產的活態保護營造出良好的。

文化景觀論的貢獻是認為應當從研究文化景觀來分析人地關係的觀點,是人地關係論的一種學説。文化景觀論認為,文化景觀是地面上可以感覺到的人文現象的形態,人文地理學應該研究這種人類及其勞動所創造的能反映人類集團的文化和經濟的景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