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的特徵

來源:魅力女性吧 2.1W
中華文明的特徵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繫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

人合一、剛柔並濟、崇文尚德、上下通達、美美與共、詩教禮教是中華文明的六大特質。

第一,歷史十分悠久。距今約3800—3500年的河南二里頭遺址,是中外學界所公認的中國古代文明標誌之一。201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將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進一步表明,國際社會已認同中國的古代文明迄今有5000年。

第二,形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自遠古至先秦,先之以諸夏,後之以東夷、西戎、南蠻、北狄,歷經周初的封建和制禮作樂、春秋戰國的民族融合,華夏族逐漸形成並發展。自華夏族形成以後,源泉混混,開枝散葉,到漢代形成了漢族。進入唐代,伴隨着更大規模的民族融合,又有了唐人之稱。之後,以漢族為主體,各民族間的融合和交流不斷深入,最終形成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

第三,文字未曾中斷。中國的古文字起源於陶泥刻符、彩繪符號和玉器、石器、骨器刻文等,至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初步形成了以方塊字為特點、較為成熟而完整的文字系統。之後,經金文、小篆及至隸、草、楷、行的書體演變,最終發展為今天的文字系統。

第四,史載傳承有序。按照現存的史籍所載,中國有確切紀年的歷史始於西周的共和元年,也就是説,從公元前841年開始,中國就有了不間斷的、系統的歷史記載。正史、實錄、方誌、譜牒等燦然在列,中國成為全世界史學高度發達的古老國度之一。而自近代以來,隨着各種考古發現,我們對歷史編年的認證又提前了2000年。

第五,文化一脈相承。從商人尊神到周公制禮作樂,華夏族實現了由神到人的重大轉變,開啟了德治之路,併為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所繼承。之後,中華文化歷經各代百家爭盛,在相推相蕩、相剋相生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華夏文明。

第六,逐漸奠定了作為世界大國的基礎。早熟和高度發達的華夏文明具有強大吸引力和向心力,使中國的人口不斷增加,也使國土得到開發、疆土得到有效治理。更重要的是,中華民族共同體伴隨着華夏文明的進步,不斷髮展和鞏固,逐漸奠定了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基礎。

第七,統一成為大勢。中國的國體先後經歷了邦國時代、封建時代和郡縣制時代。其間,邦國的數量先是從周初的上千個急劇減少為春秋時期的百餘個,到戰國後期形成了“七雄並峙”的局面,並最終由秦統一中國。之後,割據和統一交替上場。到了宋代,中國發生了幾個重大變化,如北人南遷促進了南方經濟的大發展和南北方交流,科舉制度的推行使大一統的政治觀念和忠孝核心價值觀成為主流思想。這些重大變化,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更高水平發展,促進了中華各民族的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從此之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認同統一是常態、割據是變態。自宋以後,中國就沒有出現過長期和大規模的地方割據,走向統一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大勢。

第八,倡禮義而遠宗教。中國人主張以德治國、以德潤身,以仁義之理和等級之禮處理人和事,至於六合之外,則“聖人存而不論”。中國雖長期存續各種宗教,其中既有本土的宗教(道教),也有外來的宗教(如佛教、伊斯蘭教等),但自西周走上敬德保民之路後,中國人更相信道德的力量,用人倫禮義規約人,用美德良俗提升人,不需要宗教來約束人,更不需要用宗教來代替政治和法律。因而,自西周以後,中國多數時代是世俗社會佔主導,很少有過政教合一的統治,也很少出現宗教法庭。

以上論及的八方面,既是中國傳統社會的特點,也是中華五千多年文明的特點。正是因為這些特點,可以看出,中國走過了一條與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有所不同的發展道路。

1、原生性。中國文明是一支原生文明,經歷了從起源到逐步形成的過程,走過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2、整體性。中國文明的形成是多元一體化的。秦漢以後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它是今天在我國領域內56個民族的總稱。中華民族的主流是由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不斷的融合,形成了一個各具個性的多元統一體。

3、連續性。中國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從未中斷過的文明,其文化傳統始終一以貫之,未曾中斷。這在人類歷史上是很獨特的現象。

4、先進性。從春秋時期到宋代的1800多年間,我國的技術發明始終走在世界的前列。中華民族經過5000多年的遷徙、演化和融合,成為世界上人數最多的民族,創造了燦爛輝煌的傳統文化,這些都令世界驚歎不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