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糧春的由來

來源:魅力女性吧 1.42W
五糧春的由來

我國古代名酒都和"春″字有關,不過當時的"春酒″是灑的通稱。

以春名酒,唐宋時代比較盛行。為什麼以"春"名酒呢一是,古代的酒多半是冬釀春熟,人們叫它春酒。二是,魏晉以來,出現了一種做春酒的酒麴。於是就把用春酒麴釀的酒很自然地叫做春酒了。後來,人們給酒取名時,為了簡潔,就用"春"代替了酒的通名,"春″就成了酒。

"五糧春″在我國明代就己經有了,當時當朝廷的貢酒。經過多年發展己經是一個跨行業的大集團。

隨着民族文化的不斷融合,宜賓地區的釀酒技禾不斷提高。到了南北朝時期,彝族人採用小麥、青稞等糧食混合釀製了一種咂酒,從此開啟了採用多種糧食釀酒的先河。

唐代,當地酒坊採用四種糧食釀製了一種“春酒”。詩人杜甫在品嚐了春酒之後,即興湧出“重碧拈春酒、輕紅擘荔枝”的佳句。“春酒”後來便改名為“重碧酒”了。

宋代,宜賓紳士姚氏酒坊採用大米、高粱、糯米、蕎手等五種糧食釀酒,酒質甚美。宋代詩人黃庭堅在品嚐了“姚於雪曲”之後,給出了“杯包爭玉,白雲生谷”、“清而不濁,甘而不噦,辛而不螫”。而這與1963年第二屆全國評酒會上的評酒專家給予五糧液的“香氣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淨爽,各味諧調,恰到圩處,尤以酒味全面而著稱”的評價有着驚人的相似。這足以證明當時的五糧液酒的釀製技禾已經超於成熟。

明朝初年,宜賓陳氏繼承了姚氏產業,並不斷髮展壯大,“五糧液”迄今使用的老窖,就是明代建造的,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不僅如此,陳氏酒坊在繼承“姚於雪曲”生產工藝的基礎上,還總結出“陳氏祕方”,從而使得釀酒工藝更加完整、酒質更超穩定。這就是五糧液的前身。當時上層人士將“五糧液”稱之為“姚於雪曲”,下層人士將之稱之為“雜糧酒

清宣統元年(1909年) ,陳氏祕方傳人鄧於均將自家釀酒帶到一個家宴上,晚清舉人楊慧泉品嚐了該酒以後説:“ 如此佳釀,名為雜糧酒似嫌凡俗,而桃於雪曲雖雅,但不能體現此酒的韻味。此酒是集五糧之精華而成玉液,更名為‘五糧液’是一個雅俗共賞的名字,而且顧名可思其義。”自此“姚手雪曲”改名“五糧液”。已有百年曆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