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交民巷的歷史變遷

來源:魅力女性吧 2.72W
東交民巷的歷史變遷

歷史變遷

江米巷

元朝時,東交民巷和廣場西側的西交民巷是連在一起的一條衚衕,名叫“江米巷”。由於當時這條衚衕有元代控制漕運米糧進京的税務所和海關,因而成為南糧北運的咽喉要地,因而得名江米巷。明代時修建棋盤界,將原來的江米巷截斷成為東江米巷和西江米巷。在東江米巷設有六部中的禮部以及鴻臚寺和會同館但主要只接待來自安南、蒙古、朝鮮、緬甸等四個藩屬國的使節,因此會同館又被稱作“四夷館”。到了清代,會同館改名四譯館,並修改政策只允許外國使節在這裏居住四十天。

使館街

東交民巷原是明清兩代“五府六部”所在地。清乾隆、嘉慶時期曾有“迎賓館”供外國使臣臨時居住。鴉片戰爭(1840年)以後在這地區先後設立了英、俄、德、法等使館,1901年後改為使館街,英、美、法等11國在巷內成立聯合行政機構,還開設了“美國花旗銀行”、“法國東方匯理銀行”、“英國匯豐銀行”、“日本正金銀行”及教堂、醫院等多處,這段歷史留下許多風格各異的西洋建築,也吸引了不少海外人士。

使館界

東交民巷一瞥

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攻入北京,開始了北京城歷史上最大的浩劫,東交民巷也在劫難逃。僅巷內的户部銀庫就被日本侵略軍搶走白銀三百萬兩東交民巷太醫院的稀世珍寶――鍼灸銅人被搶走御河西翰林院內的《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等珍本也被毀劫殆盡。《辛丑條約》列強將東交民巷地區劃為“使館界”,把東交民巷改名“使館街”,還在整個使館界四周建起了高約6米的圍牆,圍牆上建有8座碉堡,並設鐵門。

奧地利大使館

1901年,清政府被迫與列強簽訂《辛丑條約》,東交民巷進一步陷入深重的苦難之中。[9]過去列強所佔地面不到整個東交民巷地區的二十分之一,地方行政管理權仍歸中國所有。可是根據《辛丑條約》,列強一口吞下了整個東交民巷地區,不許中國人居住和設立衙署,行政管理權完全歸使館,中國政府無權過問。[5]他們任意改變中國原有街名,將東交民巷改名使館大街、長安街改名意大利街、台基廠頭條衚衕改名赫德路……列強還迫使清廷給予駐兵特權。一時間,東交民巷變成了列強兵營。[7]

辛亥革命爆發了。東交民巷公使團一致支持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1915年,袁世凱派代表在日本使館的一座樓內簽訂“二十一條”,為尋得日本支持他當皇帝,進一步出賣國家利益。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黎和會否決作為“戰勝國”的中國要求收回德國在山東的利益、廢除“二十一條”和各國在華侵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