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渡張謇詩歌賞析

來源:魅力女性吧 1.14W
野渡張謇詩歌賞析

野 渡

[清]張謇

野靜河流闊,蘆梢一向風。

船趨①繩力健,水齧岸根空。

村柵牛羊熟,灘菰②雁騖豐。

但無滄海警③,安樂是吾通。

注:①趨:疾行。②菰:生長在水裏的一種草本植物。③滄海警:海上載來的倭寇侵擾的警報。

(1)本詩頷聯中“齧”字用得很巧妙。請説説妙在何處。

(2)請以首聯或頸聯為例,談談詩歌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答案】(1)示例:“齧”是動詞,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水不斷侵蝕河岸的情景。

(2)示例:首聯:沉着冷靜,熱愛晚間的美景。

頸聯:表達了詩人對鄉間生活的熱愛。

【解析】(1)此題考查詞語的賞析。賞析時要理解詞語的意思,“齧”是“啃食”的意思,生動形象的寫出了河水不斷侵蝕河岸的情景。

(2)此題考查對詩人思想感情的把握。這要結合全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進行。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抗擊倭寇,希望人民安居樂業的思想感情。首聯寫景,寫出晚間環境的幽靜,這是詩人在岸邊巡視,表達了詩人沉着冷靜,對夜間景色的喜愛之情頸聯寫鄉村的景物,“熟”“豐”兩字表現出詩人對鄉村的熱愛之情。

【[清]張謇《野渡》賞析】

一支質樸明快的牧歌

——張謇《野渡》賞析

今年南通市中考語文試卷有兩道題涉及清未狀元張謇,凸現張謇文化的當代價值和教育部門對張謇文化的關注,具有鮮明的導向意義。

《野渡》是張謇少年時的作品。張謇少時即有詩才,十二歲,一天有一武士騎馬從門前經過,宋蓬山老師舉“人騎白馬門前過”命對,謇應“我踏金鰲海上來”。立意高遠,對仗工整,意象鮮明,令老師驚喜不已。十三歲學做五言、七言詩,先生每次回家(西亭),必將張謇帶回家,令其至西亭詩社,分題作詩,使少年張謇對詩歌產生濃厚興趣,亦為他成為詩人奠定了基礎。

十四歲那年,宋蓬山先生病卒,從宋紫卿(琳)先生讀書,並“宿膳其家”。張謇少年時的詩作留存下來的有四十多首,其中有不少以西亭為題材的詩,《野渡》是其中之一。

野渡

野靜河流闊,蘆梢一向風。

船趨繩力健,水齧岸根空。

村柵牛羊熟,灘菰雁鶩豐。

但無滄海警,安樂是吾通。

“野渡”,即村外的渡口,作者通過對渡口及其周邊事物的描繪,讚美安樂的通州。

“野靜河流闊,蘆梢一向風”。首聯直寫渡口,寧靜的原野上有一條河流穿過,河面很寬,河沿上長着蘆葦,蘆梢一向風斜着。顯示“野靜”的狀態。一個“闊”字,不但交代河面之寬,無橋必有渡,否則行人無法通過,而且暗示此處不是“野渡無人舟自撗”的冷落所在

野渡張謇詩歌賞析

詩歌原文:野渡

野靜河流闊,蘆梢一向風。

船趨繩力健,水齧岸根空。

村柵牛羊熟,灘菰雁鶩豐。

但無滄海警,安樂是吾通。

賞析:“野渡”,即村外的渡口,作者通過對渡口及其周邊事物的描繪,讚美安樂的通州。“野靜河流闊,蘆梢一向風”。

首聯直寫渡口,寧靜的原野上有一條河流穿過,河面很寬,河沿上長着蘆葦,蘆梢一向風斜着。顯示“野靜”的狀態。一個“闊”字,不但交代河面之寬,無橋必有渡,否則行人無法通過,而且暗示此此處不是“野渡無人丹自損”的冷落所在,還有南來北往的船隻經過,為下聯埋下伏筆。

頜聯:“船趨繩力健,水監岸根空”。寫出渡口的動態。用詞貼切,如動詞“趨”和“齧”,形容詞“健”與“空”。趨,疾走,快步而行,船快速前行,自然依靠縴夫健壯有力。船急速前行掀起的波浪衝擊河岸,一個“齧”字用得很妙。齧,用齒啃,咬,引申為侵蝕,時間一長會把“岸根”掏空,顯示少年張謇驅遣文字的能力。

“村柵牛羊熟,灘菰雁鶩豐”。頸聯寫渡口周邊的景物。“村柵”中養着成熟的牛羊,灘菰裏藏着豐富的大雁和野鴨。這是虛寫,作者站在渡口看不到村柵裏的牛羊,更看不到灘菰中躲藏的雁騖,但他曾經看到過這些東西,寫得比較籠統,用“熟”與“豐”形容這些家畜和飛禽。作者所以這樣寫,一是點明時令:正是夏未秋初,二是烘托渡口,寧靜而有生氣,三是突出村民因富庶而樂,為尾聯作鋪墊。

尾聯:“但無滄海警,安樂是吾通”。從明代開始,倭寇常從海上侵擾中國沿海地區。此詩作於清同治年間,當時太平天國軍已被平定,外敵也不敢侵擾,因而“無滄海警”,深感通州是“安樂"之鄉。

全詩主皆鮮明,結構緊密,語言樸實,對仗工整,風格清雅,猶如一支質樸明快的牧歌。

野渡張謇詩歌賞析

《野渡》是清代詩人張謇所作,這首詩頷聯是“船趨繩子力健,水齧岸根空”,其中的“齧”字是動詞,形象生動的寫出了水不斷侵蝕河岸的情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