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頭死舅舅的由來

來源:魅力女性吧 1.58W
剃頭死舅舅的由來

中國自古以來被稱為“衣冠上國,禮義之邦”。

古老的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完整的禮儀規範和優秀的傳統美德,被世人稱之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 所以,在我中華之邦,禮儀所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幾乎滲透於我國社會的各個方面,上至安邦治國、下到民間風俗。

但正因如此,在中華民族禮儀形成、演變的過程中,就有了特別多的規則與講究,伴隨而生也產生了許多禁忌。今天,在辛丑新春之際,我們話新春禁忌也就特別應景,接下來聊一聊新春禁忌中一個有特別有歷史淵源的話題。

“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這句流傳了幾百年的古話就一直位列新春禁忌前幾名,在21世紀的我國農村依然還有許多地方恪守着這一禁忌。2015年,在長春還曾發生過外甥春節理髮與其舅舅差點鬧僵一事。雖説今天我們聽來覺得有點荒唐,但也説明了“正月不剃頭”的深厚影響。

那“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的新春禁忌從何而來到底是因為什麼事件、什麼原因演變成了這一禁忌幾百年來,一直眾説紛紜。有人説是來自《黃帝內經》有人説是源自《禮記》還有人有板有眼説是源自中華民國更有很多人説是來自當時滿清入關後,清廷頒佈的《剃髮令》所帶來的後果。種種説法,莫衷一事。

今天,我就與大家一起捋一捋箇中緣由,以正視聽。也好趁此讓大家在瞭解這一歷史禁忌的同時,重温一下中國傳統習俗。

一、到底是不是源自《黃帝內經》呢

説“正月不剃頭”源自《黃帝內經》的,首先得明白《黃帝內經》是一本什麼樣的奇書。

《黃帝內經》,又稱《內經》,是中國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之首。相傳為黃帝所作,因以為名。但後世較為公認此書最終成型於西漢,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國曆代黃老醫家傳承增補發展創作而來,屬於集體智慧的結晶。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説”、“脈象學説”、“藏象學説”、“經絡學説”、“病因學説”、“病機學説”、“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説,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牀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

可以這樣説,幾千年前的《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而秉持“正月不剃頭”出自《黃帝內經》的人,想必一定在內經中找出有據可查的原話。而你翻閲《黃帝內經》全書,只在一篇“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及四季調氣養神之類的話。全篇着重告誡人們要順應四時氣候的特點,以調攝精神情志而故得名篇。明·吳昆《素問吳注》:“言順於四時之氣,調攝精神,亦上醫治未病也。”

而這其中關於“春三月”描述的原話是這樣的: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什麼意思呢大概就是説:春天的三月,是草木發芽、枝葉舒展的季節。在這一季節裏,天地一同煥發生機,萬物因此欣欣向榮。人應當晚睡早起,多到室外散步散步時解開頭髮,伸展伸展腰體,用以使情志宣發舒暢開來。天地使萬物和人煥發生機的時候一定不要去扼殺,賦予萬物和人煥發生機的權利一定不要去剝奪,勉勵萬物和人煥發生機的行為一定不要去破壞。這乃是順應春氣、養護人體生機的法則。違背這一法則,就會傷害肝氣,到了夏天還會因為身體虛寒而出現病變。之所以如此,是由於春天生機不旺、以致供給身體在夏天茂長時所需的正氣缺少的緣故。

通篇解釋,看不到半點關於“正月不能剃頭”的描述,雖然有説春三月不宜違背自然生長規律,但沒有具體論及正月不能剃頭,更沒有説到春節“剃頭死舅舅”的説法。所以説,“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的説法出自《黃帝內經》,實屬胡説八道。

二、到底是不是源自《禮記》呢

的確,在古代,中國人民對頭髮十分重視,傳統禮儀與民間民俗早有在特定時間剪頭髮的習慣,如《禮記》中就有記載“三月之末,擇日剪髮為鬌,男角女羈”。説明早在漢代,我國民間便已對剃髮時間有了一定的要求。

但儘管如此,説“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的説法出自《禮記》,也是無稽之談的。《禮記》是何樣的書,相信大多數國人是知道的,它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書中內容主要寫先秦的禮制,體現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如天道觀、宇宙觀、人生觀)、教育思想(如個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學方法、學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會、禮制與刑律)、美學思想(如物動心感説、禮樂中和説),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

《禮記》中記載的古代文化史知識及思想學説,對儒家文化傳承、當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養,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有重要影響。除一句關於理髮“三月之末,擇日剪髮為鬌,男角女羈”的時間約定外,再沒有多餘的語言在關於理髮上着墨。

三、到底是不是源自民中華國制度呢

細究歷史的朋友,還挖出了民國初年的一紙剪辮令,以此尋找“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的真正出處。1912年1月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先生在3月5日(正月十七)頒佈《大總統令內務部曉示人民一律剪辮文》:

凡未去辮者,於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淨盡有不遵者,以違法論。該地方官毋稍容隱,致幹國紀。又查各地人民有已去辮尚剃其四周者,殊屬不合,仰該部一併論禁,以除虜俗而壯觀瞻。

表面看來,頒佈在中華民國著名的“剪辮令”,似乎正是“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這一説法的“罪魁禍首”,但通過比較分析後發現,其實這又是一樁歷史怨案,根本與這個法令無關。

有人拿《四續掖縣誌》説事,認為《掖縣誌》成書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還是民國的天下,寫此縣誌的人因擔心政治,所以不敢直接評判當朝政事,不直言剪辮令,只能通過編撰與剪辮令相類似的清初剃髮令,來加以化用和影射。

其實,這是為了修飾清人的過錯而文過飾非,掩耳盜鈴而已。我們都知道,經過了清朝近三百年的統治,封建腐朽制度已日益沒落,當時絕大多數的人願意擺脱舊制,迴歸漢人傳統,正因為如此,才出現了武昌首義,一舉推翻了清朝統治。一時間天下人心振奮,奔走相告,漢人莫不歡欣鼓舞,以剃除舊發,重煥新顏。雖然剪髮令,讓一些前朝遺老、封建臣子所反對,但卻得到了代表社會發展方向的社會新潮思想的大多數人的支持,新潮一派支持政府法令,主動加入法令推行之中,還與政府一道加入了革新剪舊的過程中。所以,剪髮令根本與“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不相干。

事實上,來自民間的剪辮呼聲,並不是民國成立後,民間呼聲也已有多年。

獨立撰稿人傅國湧曾撰文指出,剪辮之風,並非因辛亥革命的到來才興起,從晚清開始,有識之士就不斷呼籲剪辮子,一些大膽的言論也隨之出現。1903年1月15日,天津《大公報》的徵文題目赫然竟是《剪辮易服説》。

1903年3月15日,《大公報》刊出徵文第一名獲得者朱志父的《剪辮易服説》,他力主剪辮易服,認為這和廢弓矢、立學堂一樣,都是因時制宜之舉。並希望從皇帝開始改穿西裝,把剪辮易服與尚武精神、強健體魄聯繫在一起。《大公報》按語稱之“新中國特別精神”,“喚二百餘年來不醒之沉夢,呼數百萬方里不返之國魂”。

由此可見,中華民國的“剪辮令”只是順應了時代潮流而已。當然,要讓頭頂了清朝“q”髮型近300年的封建臣民一下子接受剪辮,也是有難度的。不可否定的是,曾經圍繞剪辮,也還發生過一系列的阻撓與慘案。

1913年,段祺瑞派人勸張勛及其部下剪去辮子,張勛怒髮衝冠:“頭可斷,髮辮絕不可剪!”在其復辟帝制的過程中,在北京城竟然上演了民眾爭相買辮、搶辮嫁接於腦後的奇聞,而張勛也在復辟失敗後逃到荷蘭使館剪去了這根視為生命的辮子。

但中華民國的“剪辮令”,畢竟代表的是一種社會正方向,社會新潮思想佔了主流,隨着社會變革的推進,民國時期“剪辮”最終蔚然成風。

而且,中華民國的“剪辮令”與滿朝前朝的“剃髮令”不一樣的是,雖然直到民國建立三十多年後,仍舊有人留着辮子,但他們懼怕不是民國的法令,卻是擔心帝制復辟,怕自己沒有辮子而要被殺頭。兩相比較,誰惡誰劣,自然是滿清的“剃髮令”恐懼。

那寫到此,我們不難知道“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的真正出處了。

四、源自滿清早期的“剃髮令”

1644年,清兵入關後,清廷頒佈了令中原子民無法接受的《剃髮令》:“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髮,遲疑者按逆賊論,斬!”。一時間,激起了中原子民堅決的反抗,可説是,滿清早期的《剃髮令》,就是中原子民血與淚反抗史。

清初曾兩次發佈剃髮令。第一次是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此時清軍剛剛入關,即要求降軍將士一律剃髮以示投誠。多爾袞言:所過州縣地方, 有能削髮投順, 開城納款, 即與爵祿, 世守富貴如有抗拒不遵, 一到玉石不分, 盡行屠戮。

因為遭到了眾人的反抗和抵制,多爾袞不得不在五月二十四日下令取消剃髮令:予前因歸順之民, 無所分別, 故令其薙髮以別順逆。今聞甚拂民願, 反非予以文教定民之本心矣。自茲以後, 天下臣民, 照舊束髮, 悉從其便。

隨着清軍一路高歌猛進,在順治二年(1645年)攻陷南京時,大業將成的多爾袞又開始在此重申剃髮令:自今佈告之後, 京城內外限旬日, 直隸各省地方, 自部文到日, 亦限旬日, 盡令剃髮。遵依者, 為我國之民遲疑者, 同逆命之寇, 必置重罪。若規避惜發, 巧辭爭辯, 絕不輕貸。該地方文武各官, 皆當嚴行察驗。若有復為此事, 瀆進章奏, 欲將朕已定地方人民, 仍存明制, 不隨本朝制度者, 殺無赦。

好個“殺無赦”。自然華夏大地,為了護髮與剃髮,血流成河。1644年至1650年間,意大利人衞匡國寫下了著名的《韃靼戰紀》。其中記錄了中國南方軍民為保衞頭髮而戰的情況: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了武器,為保衞他們的頭髮拼死鬥爭,比為皇帝和國家戰鬥得更英勇,不但把韃靼人趕出了他們的城市,還把他們打到錢塘江,趕過了江,殺死了很多韃靼人。實際上,如果他們追趕過去,也許會收復省城和其他城鎮,但他們沒有繼續發展勝利,只滿足於保住了自己的頭髮。

中原漢族男兒自古就蓄髮,且遵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傳統教義,不敢損傷。現在,滿清嚴令剃頭,“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其實就是打擊漢人的自尊心,以利誅心。要知道古人“去發”,是要受罰的,此罰就是“髡刑”,雖不在五刑之內,但也是一種刑罰。

三國時期,曹操以割發代首就是明證。如今滿清以一落後的遊牧民族統治中原,自然加強了對漢人的統治與鎮壓。剃髮令中的一句“殺無赦”喊出了清軍的底氣,也漸漸徹底打掉了漢人強大的反抗之心。

事實上,也只是由於此項政策的推行,使得漢族大部分生者都剃髮結辮,改穿滿族衣冠堅持不願改換衣冠者要麼被殺,要麼逃到海外,要麼遁入空門,帶髮修行。雖然此舉遭到漢族人民的強烈反對,以致發生了多次喋血慘案,但清統治者卻始終如一地推行剃髮易服制度。因為這對鞏固清政權、維護其對漢人長達二百多年的統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原漢人雖然最終淪為了滿清的臣民,但他們沒有忘記過去,依然懷念前朝,也同樣在內心牴觸朝廷。他們想用方法,利用辭舊迎新的正月,以編制出不能剪髮的理由,以紀念前朝,以意在“思舊”。但是,這樣的動機是又不能明説的,公開與朝廷對抗是沒有出路,於是,聰明的漢人便借“思舊”與此“死舅”諧音,以“正月剃頭、會死舅舅”為由,給正月不剃頭找到一個很好的藉口。

民國二十四年出版的《掖縣誌·卷二·風俗》中給出了非常詳盡的解釋:“聞諸鄉老談前清下剃髮之詔於順治四年正月實行,明朝體制一變,民間以剃髮之故思及舊君,故曰‘思舊’。相沿既久,遂誤作‘死舅。”

由此可見,“正月剃頭死舅舅”的習俗源自清廷頒發的“剃髮令”。雖然,《四續掖縣誌》中記載的時間有誤,“剃髮令”頒佈於順治二年六月,而非順治四年正月。 但歷史史實不容爭論,早已蓋棺定論。

今天,歷史已矣。在新春這一時刻討論這樣的歷史內容,並不是要提及仇恨,而是釐清歷史真相,給我們早已華夏的漢族、滿族,銘記歷史,攜手未來,用兄弟連心般的民族感情書寫歷史更燦爛的明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