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字的由來故事

來源:魅力女性吧 2.88W
甲字的由來故事

“甲”字,甲乙丙丁的“甲”從古文字來看有好幾種寫法,也可能有好幾種意義。

從現在楷體字的“甲”來看,很像簡化了的“龜”字的變形,龜沒有了頭,尾巴也不偏了,簡單直接地強調了龜甲的部分。

從甲骨文和金文來看不完全是龜甲,也可能是指的龜甲上頭的裂紋。也有人認為是指的土地開裂或種子開裂,種子的外皮為甲還有的説是盾牌,一豎一橫撐開外面所蒙的一層皮,等等。

“甲”的字形演變

我們看小篆,上面畫了個寶蓋,就像種子外面的硬殼,下面是種子在發芽生長。總而言之,不管“甲”是什麼,它都有一個特點:硬殼。

所以帶硬殼的東西往往叫甲,比方説,給汽車加個硬殼就是裝上甲了,裝甲車我們的手腳經常做活,皮肉比較軟容易碰疼,所以在外面長了一層較硬的角質,指甲

帶甲的東西是硬的,那麼古代作戰為了防止刀槍刺傷,士兵在身體上穿一些比較硬的獸皮,或者鐵皮。

戴在頭上的叫盔,穿在身上的叫就甲,就跟龜身上背的那個殼一樣,所以我們叫盔甲。

這個甲的本意就是指物體外面的一層較硬的表面。此外,中國文化中“甲”往往還有第一或好的意思,那這跟它甲殼的本意會有聯繫嗎

人們要接觸一樣東西時,往往不是先接觸到裏頭,而是先接觸它的表面,它最外面、最上的一層,就是甲的部分。所以古人在排順序時,就把“甲”排成了第一個的位置,放在最前邊。

“甲乙丙丁”的順序概念是從這樣一個意義衍生來的。古人並不是單純地隨便拿個字排順序,每個字是有它背後原因的,從實際生活而來。

甲骨文中,“甲”的最初形象像縱橫交錯的握柄。因為商周時代,士兵作戰時手持的用以蔽護身體的硬牌,裝有握柄,可以抵禦矛槍進攻。作戰時,士兵一手持甲牌抵禦防守,一手持戈戟展開進攻。後來,“甲”的字形發生變化,像可握持的硬牌。

金文中“甲”承繼了甲骨文的字形,仍是封閉結構。篆文將半開放的擋牌寫成了“人”,表示鎧甲穿在人身上,是護身鎧衣。

古人按照護體部位的不同,將原始的整片皮甲裁製成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皮革片,製成牢固、美觀、耐用的甲片,用繩編聯成甲。皮甲在車戰中與盾相配合,可以有效地防禦青銅兵器的攻擊。隨着生產技術的發展,甲的精堅程度日益提高,防護身軀的部位加大,功能日益完備,能有效抵禦冷兵器。火器出現後,鎧甲趨於衰落。20世紀初,清朝編練用近代槍炮裝備的“新軍”時,古代鎧甲的使用終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