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卑族八大姓氏

來源:魅力女性吧 2.22W
鮮卑族八大姓氏

穆、陸、賀、劉、樓、於、嵇、尉。

鮮卑民族起源

對於鮮卑的民族起源,史學界還沒有定論,但基本認為鮮卑為中國古代北方民族轉化而來。主要有四種説法:

東胡説

鮮卑源於東胡是最廣泛的説法。《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和《十六國春秋》均説鮮卑就是東胡的餘部。晉代王沈編纂的《魏書》與司馬彪的《續漢書》等史籍也提到,鮮卑與東胡有密切的淵源關係。《史記索隱》引東漢胡廣雲:“鮮卑,東胡別種”,更證明鮮卑來源於東胡。

東夷説

三國韋昭在《國語·晉語》:“昔成王盟諸侯於歧陽。楚為荊蠻,置茅蕝,設望表,與鮮卑守燎,故不為盟。”一條註解為:“鮮卑,東夷國。”很多學者據此論證,詳細解讀了鮮卑起源於東夷。比如李德山認為鮮卑是東夷支系邾婁族[6] 黃烈認為鮮卑應是九夷之中的白夷[7] 等等。1960年夏,考古工作者在今呼倫貝爾市扎賚諾爾礦區北部達蘭額羅木河東岸發現了鮮卑早期墓羣。這座大型的古墓羣考證約為2900年前至東漢初期的鮮卑人墓地,出土遺物300餘件。墓葬中有大量的牛、馬、羊殉葬和陶器、銅器、骨器、 木器、貝殼等隨葬品,其中袋形三足陶銅器和頭北單塋墓葬方式都説明了墓羣主人與黃河流域文明悠久的聯繫,木器和貝殼等隨葬品的出土更讓人猜測他們與東夷文化的淵源。

山戎説

《史記集解》引東漢服虔雲:“山戎、北狄,蓋今鮮卑。”

逃亡漢人説

《史記索隱》引東漢應奉上奏漢桓帝書雲:“秦築長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鮮卑山,引以為號。”

《翰苑集》引《漢名臣奏》雲:“鮮卑者,秦始皇遣蒙恬築長城,徒亡塞外。鮮者,少也。卑者,陋也。言其種眾少陋也。”

鮮卑是繼匈奴之後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遊牧民族,興起於大興安嶺,屬東胡族羣,蒙古語族,是魏晉南北朝對中國影響最大的遊牧民族。秦漢之際,東胡被匈奴冒頓單于打敗,分為兩部,分別退保烏桓山和鮮卑山,均以山名作族名,形成烏桓和鮮卑,受匈奴統治,所以鮮卑一些風俗習慣與烏桓、匈奴相似。

公元45年鮮卑隨匈奴侵擾邊境,中原人始知其族。匈奴分裂後,鮮卑擺脱其控制,87年鮮卑大破北匈奴。91年,受東漢和南匈奴打擊的北匈奴被迫遷往中亞,鮮卑趁機佔據蒙古草原。二世紀中葉,檀石槐統一鮮卑各部,他死後各部獨立發展。三世紀早期曹操將南匈奴安置於中原,鮮卑人據其舊地。三世紀前葉,軻比能再統一東部和中部鮮卑,交好曹魏,他死後各部又獨立發展,與中原王朝時和時戰。

十六國時期,鮮卑各部落建慕容氏諸燕、西秦、南涼、代國等國。386年拓跋部建北魏,439年統一北方。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漢化。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557年北周取代西魏。在青海、甘肅一帶,還有鮮卑慕容部分化出來的吐谷渾政權,663年被吐蕃吞併。拓跋支裔建西夏國。鮮卑史上建11國。

南下的鮮卑人建國後,從遊牧轉向城鎮生活和定居農業,大力漢化。小部分融入藏族。關外的鮮卑拓跋部有一支後來定名錫伯族。慕容部的一支建國吐谷渾,一部分成為土族的主體。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