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第五集主要內容

來源:魅力女性吧 3.03W
中國通史第五集主要內容

第五集 邦國時代

1、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前後,中華大地進入了萬邦林立、城堡四起、爭奇鬥豔的邦國時代。眾邦國及其聯盟,以文明和戰爭為網絡紐帶,不斷整合重組,推動着社會轟轟烈烈變革,孕育着多元一體的文明格局。

2、通過考古,揭開神祕面紗,復活歷史,探尋造成幾大輝煌地方文明遭遇突然衰落的謎團,追問中原地區存續發展,逐步成為中國文明核心的深層原因。

3、石家河文化。1954年考古發現,距今約4600到4000年的文明,經歷高峯後,突然衰落,成為千古之謎。一百二十萬平方米的石家河中心聚落,內部有明顯的功能分區,包括手工作坊區、居民生活區、祭祀區和墓葬區等。城內約居住着三萬至五萬人,已經進入文明時代,成為江漢平原統治中心。石家河遺址出土的玉人頭,可能是當時神人或巫師的形象,玉人頭、玉虎頭、玉鷹或玉蟬,大多出土於成人甕棺之中,顯示石家河先民具有特殊的原始宗教信仰。

4、邦國時代,相當於傳説中五帝時代的後半程,顓頊、帝嚳、堯舜禹時期。堯、舜、禹討伐三苗,是遠古華夏集團與苗蠻集團的戰爭衝突,其影響不亞於炎黃大戰。

距今約四五千年前,中華大地形成若干部落聯盟,其中主要有生活在黃河中游及臨近地區的華夏集團,以泰山為中心的東夷集團,以長江中游地區為中心的苗蠻集團等。華夏軍團歷時70天大敗苗師,從此苗蠻集團退出歷史舞台。

5、扁壺(距今約4000年) 山西陶寺遺址出土。在壺的正面和後面,分別有兩個硃紅符號,正面的符號很像甲骨文中的“文”字,後面的符號,按象形來解釋,認為是建立在黃土塬上用夯土版塊築成的大城,也就是“堯”字。“文堯”是對堯的讚頌,與唐堯或夏禹有關的文字。

陶寺遺址存在的時間約為距今四千四百到四千年,這一年代在夏代之前,屬於堯、舜時期。陶寺遺址出土有彩繪陶簋、彩繪大陶盆、玉獸面、大廚刀以及玉龜、玉琮、玉壁和彩繪陶壺等王者之器,説明陶寺墓地存在着國王墓葬。

陶寺城中發現了大型天文建築古觀象台,通過復原,考古人員發現,古人透過柱與柱之間的11道縫隙,觀測正東方向塔兒山日出的上切與下切,以確定當時的20個節令曆法,比世界上公認的英國巨石陣觀測台早近五百年。這樣一個20個節令的歷法,在四千一百多年前,全世界絕無僅有,目前考古發現只有唯一的這一例。

圭表是我國古代度量日影長度的一種天文儀器,直立於平地上測日影的標杆,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

6、史書記載,堯對後世影響最深遠的一件事是制定曆法,制定了與今天相近的一個太陽迴歸年的節令劃分,並組織實施了大規模的日月星辰的觀測工程,陶寺遺址古觀象台和圭表的發現表明陶寺遺址很有可能是帝堯古都之所在。這個圭尺的發現,主要的就是地中標準的標出,標榜地中的目的在於體現出一個國家的都城所佔有的地中的位置,也就是通過地中位置的佔有來壟斷與上天溝通的唯一的通道,來體現君權神授的正統地位和正統思想。

7、最初中國的概念是在陶寺文化時期形成的。史書記載,堯舜禹時期已有萬邦,如《尚書•堯典》説,帝堯能,協和萬邦,《漢書•地理志》説,堯、舜時期,協和萬國。

石峁遺址 陝西省神木縣 入選世界十大田野考古發現,通過勘探石峁遺址由皇城台、內城、外城組成,發現有房址、灰坑以及土坑墓、石棺墓、甕棺墓等,距今四千年左右,面積425萬平方米,是中國史前規模最大的城址。

石峁壁畫(距今約4300年) 以白灰面為底,以紅、黃、黑、橙等顏色繪出幾何形圖案

只有一隻眼睛的小玉人:據《山海經》中記載,在海外有三十六國,其中有一個一目國,這塊高4.5釐米的玉雕雙面人頭像,兩面都刻着一隻橄欖形的大眼睛,鷹鈎鼻,微開着的嘴,腦後突出的一隻耳朵和頭頂的橢圓髮髻

公元前2000年前後,陶寺都邑發生了外族入侵和內部的暴力革命,摧毀了陶寺的貴族秩序和精英文化,導致持續300年文明的陶寺城邦衰落。

8、良渚文化,是1936年首先發現於杭州城北的良渚鎮而得名,存在年代距今5300到4300年。

良渚文化是完全可以和埃及文明和兩河文明中的一個國家的文明來對比的。

良渚玉器工藝達到了中國史前文化的高峯,許多花紋只有0.1毫米寬,像頭髮絲那麼細,以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是如何完成這項工藝的,至今仍是個謎。

四千多年前,繁榮一時的良渚王國突然遭遇了一次大的毀滅性災變。良渚文化過度開發資源,把社會的寶貴財富過度用在毫無實用價值的玉器生產上面,玉礦的衰竭導致良渚文明的衰落,最終誘發社會崩潰。今天在良渚文化遺址上發現有水災痕跡,淤泥、泥炭和沼澤層,可能一些良渚文化遺址至今還深深埋在太湖湖底。

9、羣雄競起的邦國時代,華夏大地正發生着急劇動盪的社會大變革,公元前兩千年前後,數百年異彩紛呈的中原周邊文化先後走向衰落,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了以中原文化為依託,覆蓋廣大地域的核心文化,在極短的時間內吸收各地的文明因素,迅速崛起。

河南省二里頭村 公元前19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這裏曾是中國第一個王朝的所在地,上演過夏的繁榮和夏、商、週三代王朝更迭的壯闊史詩。

10、如果説波瀾壯闊的邦國時代是滿天星斗,那麼由於一個大的政體的存在,導致滿天星斗轉化為月明星稀,一輪明月出來了,使得它周圍的這個星斗變得黯淡起來,這個明月就是二里頭遺址。

11、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西周初期一件名為何尊的青銅器上,其銘文將包括偃師在內的洛陽平原稱為中國,意為天下之中。

12、從滿天星斗到多元一體,中華文明開始從多元無序經過百川歸海走向多元一體,浩瀚的宇宙和黃沙中被風吹起一角的遠古遺蹟共同講述着我們波瀾壯闊的歷史與未來

第五集邦城時代,主要講述各邦國即初始國家的興衰過程,為講述第一個廣域王權國家夏朝奠定基礎,純敍述無思想。

知識點:史前四千年左右三大集團有華夏、三苗、武夷,發現的遺址有陶寺(文堯的遺址)、良渚、石茆(疑是黃帝遺址待證),石茆因氣候驟降南遷而衰,良渚因氣候驟升洪水而衰,陶寺因外族入侵與內鬥而衰萬邦萬國呈繁星點點直至夏朝出現而向月明星稀轉變中國一詞源於陶寺,表示中城之都、中土之國上古時代的龍山時代,又稱三皇五帝時代,五帝一般認為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概括:各立山頭稱大王,任由天災人禍定生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