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鶯影評

來源:魅力女性吧 1.56W
夜鶯影評

影評(一):西方人的東方情

18世紀中國,正處於封建社會的康乾餘光裏,但在當時歐洲人概念裏,中國是一個充滿黃金、奇珍異寶的繁華熱鬧之地。當時的安徒生,在他的童話裏,唯一包含中國元素的一篇,名為《夜鶯》。

童話裏,安徒生生動表現了人對自然利用與剝奪的矛盾。皇帝被夜鶯美麗的歌聲打動,但夜鶯卻被一隻能發出更曼妙樂聲身披華服的人造鳥鳩佔鵲巢。但當皇帝垂死之際,人造鳥卻無法吟唱出旋律,而真正的夜鶯飛來無私地歌唱,給瀕臨死亡的皇帝帶去生的力量。

法國導演菲利普彌勒,為了這部異國的電影,在中國待了四年。無論是北京的水泥森林,還是廣西的自然風光,甚至從北京到廣西的火車列車長偷運小鳥這一細節設計,都表現導演的雄心與能力——將電影拍得接地氣。更難得可貴的是,一家三代人情感上的敍述,也沿襲了中國傳統特色。

故事發生在帝都一個光鮮成功的家庭裏,內裏卻暗自湧動着一些尷尬和缺失。丈夫和妻子的相對無言,爺爺和爸爸的互相埋怨,孫女和爺爺的生疏介意,父母對孩子的陪伴缺失等等,都在最初的20分鐘細節裏,一一展現。

故事發展在爺爺帶着孫女踏上回鄉的旅途。孩子的天性,是傾向於自然的,哪怕是在都市裏捧着IPAD長大的小女孩,也能快速從初遇水牛的驚嚇轉換到用手抓螞蚱的好奇。血緣的情分,是濃於水的稠密,樹林裏的迷路讓祖孫萌發天性的親近。正是在大自然裏,人與人的感情,表現得更加真摯。爺爺對奶奶的思念,城市女孩和鄉鎮孩子打成一片,山裏老百姓的熱情助人等等,都與繁華都市裏的疏離、冷漠與孤獨形成了鮮明對比。

故事情節不緊不慢地發展着,爺孫倆終於回到了故鄉。爺爺牽着孫女回到過去的老屋,孫女為了爺爺犧牲自己的IPAD換一隻普通的畫眉,孫女告訴爸爸爺爺的小祕密使得老屋失而復得,中年兒子和老年的爸爸終於在家鄉解開了四年的心結。電影的高潮沒有人們理解的快節奏衝突,相反的卻是如涓涓細水般正常家庭的温情。

故事結尾在家人回到北京,女兒彷彿一瞬間長大了,試圖通過一隻不會唱歌的夜鶯,緩解父母感情的危機。無論夜鶯的歌唱,還是爸爸的口哨,這些自然界里美妙的音樂,都象徵着人與人真摯誠懇的溝通。

不得不説,這確實是法國導演拍出的接地氣的中國電影。無論是小姑娘“用我的小翅膀再飛一會兒”文藝的語言,還是爺爺説奶奶的模樣“像霧像雨又像風”,甚至小姑娘設計讓爸爸教夜鶯唱歌的促使父母和好的情節,都帶有濃厚的法國人浪漫主義情節。更重要的是,透過菲利普彌勒的鏡頭,我們彷彿以徜徉漫步的姿態,飽覽了祖孫三代人在水泥馬路和鄉間小路上行走中,情感的迷失與復得。

電影落幕後,我百度了一下,原來西方人口中的夜鶯就是中國人口中的杜鵑,詩文裏的子規。而安徒生通過夜鶯傳達的自然美理念被這個法國人完整地繼承,加上的親人與生俱來的情感與牽掛,糅合在法國人特有的慢條斯理的節奏裏,娓娓道來一箇中國大地上的温情故事。夜鶯彷彿是一個音符,飛揚在西方的華章裏,奏響着特有的東方情。

《夜鶯》影評(二):童年的力量

晚上想看電影,正好在硬盤裏翻到這部《夜鶯》。對這部片子感興趣已經是好幾年前的事情,無意間瞄到電視上一段預告片,被滿目的自然色彩和簡潔對話吸引,就下載到硬盤裏。但自它躺進硬盤裏就被束之高閣,直到今天被翻出來,卻已經是好幾年之後了。不過或許是冥冥中自有天意,那時候我看未必能有此刻的心境,倒不如此刻更適合。

《夜鶯》帶着我又過了一遍童年,感受了一次童趣。草葉、巖石上的毛毛蟲,稻田裏的水牛,竹林,梯田,河流,古樸的民族村落,盤根錯節的榕樹……濃濃的鄉土氣息,但要的就是這番淳樸、自然的滋味。

傍晚在老王的越讀課裏看到一篇文章,為什麼孩子突然不願跟父母説話了老王這麼説:孩子的人生出現反覆時,童年能提供彌足珍貴的力量幫助他扛過難關。(如今的)家長們算計很細,從成績到才藝,唯獨沒考慮孩子折損的童年。三四十年代出生的學者,國學底子好,會讀書,會寫文章,有氣度,有學識,有涵養,為什麼他們是有童年的人,在野地裏待過,跟草木魚蟲玩過,對人間充滿温情,心中藏着生趣。學術在他們眼中不是冷硬的課題,而是有趣的問題,順着問題能找到思想的快樂,看他們的文章,有煙火氣,沒有功利心。

前些日子休假回老家探親,主要任務就是追憶青春,追憶童年。精心策劃了普快之旅,從準備火車上的餐食,到一路聊天解悶,都是讀大學時的“窮遊”模式。回到老家,重走小時候走過的田野和村莊,感受時代變革帶來的新氣象,卻分外想念那些已經消失或即將逝去的“老古董”。小時候摸過魚撈過蝦的溪流,逮過蝌蚪撿過玻璃棒的河溝,都已經乾涸了。小時候住過的土胚房,見過的畫有毛主席大頭像的影壁,都化作塵土了。小時候騎過的自行車,走過的田間小路,都消失的無影無蹤了。可即便所有的實物都消失殆盡了,那些童年難忘的歲月,那些充滿歡聲笑語的場景,都永遠的留在我的記憶裏,刻在我的心上,不可磨滅。正因為經歷了童年的自由自在、淳樸和美好,我才能擁有現在這顆心,願意探索、感知大自然的美麗,我的感情才能是富足的,精神才能是豐滿的。這或許就是老王説的從童年中汲取克服現實難關的力量吧。

《夜鶯》裏有一個小細節:崇義和父親一起回憶小時候在樹林中看鳥的往事,提到因為那天沒有鳥叫,父親隨即動手做了一個小玩意,就是後來崇義一直貼身攜帶每逢重要事情必定拿出來吹兩聲的哨子。當崇義掏出“護身符”給父親看時,我就在想,崇義能成為全北京、全上海、甚至全中國最頂尖的設計師,是否就源自父親在他童年失望、焦慮時設計並製作一個哨子所帶給他的釋懷、滿足和歡樂呢所以他成年後也像父親一樣,努力用設計帶給更多人快樂、享受。

一部電影的好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這樣一部能帶給我温暖與平和,能讓我安靜享受並認真思考的電影,總是我所喜歡的。給10分,力薦。

《夜鶯》影評(三):人,是等不起的

城市裏人就像關在籠子裏的夜鶯,在茫茫人海中迷失了在我。大人們為工作、家庭四處奔波,孩子們在學校和各種興趣班之間奔波。於是靜下心來交流的時間少了,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多了,即便是同一屋檐下的的夫妻、父子、母子、祖孫之間。離開冰冷的城市,來到充滿田園風光和人情味的鄉間,祖孫兩人的回家之旅,其實也是一場心靈之旅。旅行開始,小女孩寧願玩着IPAD,也不願意與爺爺交流回家之後,爺爺的夜鶯死了,小女孩用IPAD換了一隻新的會唱歌的夜鶯,幫爺爺完成了對去世奶奶的承諾。IPAD其實就是城市化和工業化的象徵,她劇烈的衝擊着傳統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放下IPAD,放下手機,離開網絡,多回家看看父母,多與親朋好友們聊聊天,多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鮮的空氣……人,是等不起的!

《夜鶯》影評(四):飛越都市重圍的一縷鄉音

法國導演費利普?彌勒執導的中法合拍片《夜鶯》已經上映多日了,票房並不理想,但片中祖孫兩人的心靈之旅,在綠野田園緩緩釋放的親情與感悟,給這個囂鬧的世界帶來了一絲久違的清新,也帶給觀眾久久不能平息的震顫與思考。生為被城市化進程帶進鋼筋叢林的一代人,我們要以何種態度去面對故鄉的土地、父輩的鄉愁,如何讓下一代把鄉音傳承下去,這些都是《夜鶯》擺在我們面前,深具現實意義的課題。

《夜鶯》表現的是當下都市家庭普遍存在的現象,李保田飾演爺爺在物質生活的飛躍中感到迷失,終日留連於家中與公園,對故土和已故的老伴念念不忘秦昊飾演的兒子和李小冉飾演的兒媳兒在事業方面是成功人士,但無力維護家庭的情感關係,住在飛機上的時間比家裏還要多楊心儀飾演的孫女則變成了都市貴族版“留守兒童”。

片中一家三代人就是幾千萬入城家庭的真實縮影。經濟進步,科技飛躍,很多人旅遊、公出走遍大江南北甚至全球各地,成為空中飛人,而他們卻很少歸鄉,很少有時間用心與長輩和孩子交流。影片表現出了對中國進入都市化之後的現實症結,運用濃得化不開的鄉情給出了藥方。爺爺和孫女踏上返鄉的列車,無垠的青山、竹林、江河、梯田,對於爺爺來説,這是久違的故土,是一片不褪色的記憶,對於孫女來説,則像進入科幻電影中的侏羅紀公園,到處是沒見過的奇景與“怪物”。遠離了囚籠般的都市,隔代人的隔閡漸漸消融,取而代之的是理解和交流,爺爺和孫女的旅行,看似偶爾的心靈碰撞,其實也是現代都市環境下必然的結果,即便手機和飛機已經佔領了生活,都市長大的孩子已經視水牛為怪獸,但人們內心的故鄉田園永遠不會被徹底湮沒,還會一代一代傳遞下去,這是故事的核心所在。

或許是因為法國導演的視角產生了觀旁者清的效果,影片的電影語言極為細膩且簡潔,畫面流轉於世外般的流光異彩,美麗難以言表的風景,像無言的傾聽者,傾聽着老邁者的歲月感悟,不合時宜的固執,也傾聽着熊孩子的成長,那些懵懂天真中對自然與自由的渴求。

有很多關於旅行的電影,《夜鶯》無論故事、畫面還是意境,都堪稱深遠。例如保持着國產票房紀錄的《泰囧》,通過一對活寶的泰國行,表現城市人的複雜心態與農村人的簡單快樂,借泰國這塊中立的外景地演示了兩種人生理念的差異與共存,今年的《心花路放》也是一對城市症候羣患者的逃離與迴歸,《後會無期》則表現了新一代城市青年的迷茫。縱觀這些深受觀眾喜愛的娛樂片,其實都不如《夜鶯》更見功力和深度,比2006年獲得金獅獎的《三峽好人》還要直抵心靈。對於三代人的理念交替,故土精神的傳承,它有《推手》和《飲食男女》的影子,李保田飾演的爺爺在浮華的都市中不改鄉音,漸漸與子女產生隔閡,很容易就讓人聯想起郎雄曾經塑造的那些經典形象。

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藝術水準和真情滿溢的現實主題,《夜鶯》取替之前大熱的《歸來》和《白日焰火》承擔起了申奧重任,代表內地衝擊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能不能最終入圍或拿到獎盃,其實並不重要,只要能讓更多的中國觀眾和外國觀眾看到這部電影,感受到有過這樣一片土地,有這樣一種鄉情,願意給孩子們保留一分鄉音,讓他們可以像夜鶯一樣保留唱歌的天性,就是莫大的意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