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的白塔是怎麼來的

來源:魅力女性吧 1.67W
五台山的白塔是怎麼來的

在五台山景區中,有大大小小上百座寺廟,在寺廟間有一座塔特別顯眼,蔚為壯觀,不能不説,這就是大白塔。

大白塔的全名為釋迦文佛真身舍利寶塔,坐落在塔院寺內,塔院寺也因其得名。大白塔是五台山的一大標誌,也是五台山的象徵。此塔其規制與北京北海公園的白塔基本相同,但其規模、規格要比北海的那座白塔大好幾倍。大白塔在2004年耗資138萬元經過重新修建,整個塔身高大挺拔,氣勢恢弘,雍容高貴,為四大佛教聖地之首的標誌。

一出菩薩頂的大門,站在順勢而下的108級台階上,顏色鮮明造型簡單的大白塔矗立在灰色的廟羣與民房中間格外顯眼,遠處環抱的羣山、濃綠的樹林使這種層次十足的美充滿動感。沿着台階款款走下,一路是清涼的山風、大小不一的廟宇以及做着各色生意的當地人。轉過幾道彎之後,塔院寺的大門出現在眼前,與身旁正常尺寸的大門比起來,56.3米高的白塔高大得有些突兀。

院內的西南角,常年有身着紅色僧袍的僧尼朝着大白塔的方向虔誠地做着禱告。站起、雙手合十、四肢貼地,如是重複,在這一連串連貫而不知疲倦的動作中,禱告者們安靜地完成着自己的功課,表情寧靜旁若無人。穿過熙攘的人羣,循着微風中悦耳的風鈴聲向院內走去,高大的白塔譁一下子就躍入視線,白得純粹而自得其樂,彷彿身邊的熱鬧與它無涉。來自各方的僧人與遊客一圈圈繞着塔行走,邊走邊唸唸有詞,有人求俗世的幸福,有人求內心的寧靜。

塔院寺與其旁邊的顯通寺原為一座寺廟,最初作為顯通寺的塔院存在。明朝時經過改建之後與顯通寺分開,成為一座獨立寺院,並取名為塔院寺。上尖下圓的覆缽式造型使大白塔看起來牢固結實。這種古老的造型是印度佛教廟宇中最常見的塔的形狀,用來安放圓寂僧人的舍利。佛教傳入中國之後,樓閣式塔逐漸取代覆缽式塔流行開來。眼前這座敦實的白塔修建於明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塔身由磚構成,四周懸掛的252只風鈴常年在風中鳴響。在當地的傳説中,高大恢弘的塔身下另有一座石頭建成的塔,形狀與如今的白塔無兩,只是在尺寸上小了一圈,始建於元代。

如今已沒有人説得清兩座塔套在一起的原因,大白塔的本名釋迦文佛真身舍利寶塔,隱約證實着地宮內存放着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傳聞。對於大多數遊客而言,去考證一段殘缺不全的歷史難度太大,能近距離觀察聞名全球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