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徭賦是指

來源:魅力女性吧 1.53W
古代徭賦是指

所謂“徭”,就是役,這兩個字常常連用,徭役是古代平民所要承擔的政府派給的無償勞動。

自周代起,徭役就有賦役與職役之別。

賦役是人們在一定時間內為某種事項所提供的勞役,如開運河、修城池、修宮殿、修道路堤堰、運輸軍需物資等,即所謂“力役之徵”。

職役是指按照户等高低,輪流徵調鄉村主户擔任州縣公吏和鄉村基層組織某些職務,也就是為各級地方行政機構承擔無償公職,它比賦役存續的時間更長。

徭役的起源很早,《禮記·王制》中就有關於周代徵發徭役的規定,《孟子》則有“力役之徵”的記載。在秦漢及更早之前,徭役又稱為“更”或“更役”,《左傳‧成公十三年》:“秦師敗績,獲秦成差及不更女父”。據顏師古注《漢書‧百官公卿表》對“不更”的解釋是“謂不豫更卒之事”,而“更卒”就是指對徭役之卒的稱呼。

夏、商兩代,徭役比較輕微,大約每個男性壯丁,每年只需要服役1至3日。到了周代,力役之法變得繁密起來,已有所謂兵役、徒役、胥役、鄉役等種種服役類目,老百姓服役時間也有所增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