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有什麼古建築

來源:魅力女性吧 4.24K
亳州有什麼古建築

(一)花戲樓原名大關帝廟,亦稱山陝會館。因戲樓遍佈戲文,彩繪鮮麗,俗稱花戲樓。坐落於亳城北關西北隅,建築面積3163平方米,為山西藥商王璧、朱孔領等人於清順治十三年(1656)籌資興建。1961年、1979年,省縣兩級政府撥款維修。1961年9月,被安徽省人民委員會公佈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花戲樓以大殿為主體建築,戲樓輔襯。大殿高約10米,前為明軒、暗軒。明軒3間為5架結構。後為正殿,是敬奉主神關羽的地方。大殿對面是戲樓,建於清康熙十五年(1676),坐南朝北,舞台前突,呈“凸”字形。舞台正中書“演古風今”4個金字,前明柱上懸掛木對聯一副,右書“一曲陽春喚醒今古夢”,左書“兩般面貌做盡忠姦情”。戲樓東側為鐘樓,西側為鼓樓,兩樓中間是前門,為仿木結構3層牌坊式水磨磚面建築,一幅幅精美磚雕鑲嵌其間。花戲樓以其磚雕、木雕、彩繪及豪華的建築風格聞名於世,代表了清初建築雕刻藝術風格,為清盛世建築藝術的代表作,對研究清代建築和戲劇具有重要價值。木雕 花戲樓木雕分大木透雕和普通木雕兩大類,其中以大木透雕藝術價值最高。大木透雕:鑲於戲台大柱外面,共雕三國戲文18出:《長阪坡》、《空城計》、《舌戰羣儒》、《七擒孟獲》、《上方谷》、《三氣周瑜》、《曹操刺董卓》、《夜戰馬超》、《擊鼓罵曹》、《割須棄袍》、《曹操濮陽戰呂布》、《許褚裸體戰馬超》、《蔣幹盜書》、《諸葛用計破羌兵》、《呂布刺丁原》、《諸葛亮智取三城》、《張鬆反難楊修》、《闞澤密獻詐降書》等。人物造型生動逼真,表現了高超的繪畫、雕刻技巧。如《長阪坡》,境深3層,鏤刻人物23個,戰馬13匹。趙子龍左手持紅纓長槍,右手握金虹寶劍,懷抱阿斗,精神抖擻,血染戰袍,觀之,如聞萬人吶喊、戰馬嘶鳴。《上方谷》靜中有動,一幅畫面之中,不但描繪出各種人物的神情動態,還表現了風、雷、雨、電、烈火交匯的場景,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其他木雕:戲樓還有其他木雕三國戲文和人物故事、動物、植物、花卉等。三國戲文有:《三英戰呂布》、《千里走單騎》、《陽平關》、《華容道》、《連環計》、《鳳儀亭》。等。人物故事有:《八仙圖》、《朱洪武牧牛》、《葛仙煉丹》、《鐵枴李焚身》、《東方朔偷桃》等12出。動物有:鶴、鹿、龍、鳳、天馬、虎、犀牛、辟邪、開祿、天象、麒麟、獅子、鰲魚、黃鶯、杜鵑等。植物花卉有:菊花、牡丹、蓮花等。均雕得形象準確、比例得當。彩繪 內容有戲文,亦有掌故。如《三盜芭蕉扇》、《走馬薦諸葛》、《草船借前》、《苦肉計》、《諸葛祭風》、《大鬧長阪坡》、《火燒戰船》、《馬躍檀溪》、《張僧繇畫龍》、《吳道子畫虎》、《諸葛亮大破魏兵》、《趙子龍力斬五將》、《劉備拜喬》、《秦瓊表功》、《夜觀春秋》、《文王拉縴》、《伯牙摔琴謝知音》等,色彩斑讕,形象栩栩如生。戲台頂藻井9幅彩繪,更是雍容大方、富麗堂皇。分別為《龍鳳呈祥》、《萬象更新》、《麟吐玉書》、《喜上眉梢》、《招財進寶》、《萬事如意》、《福壽千秋》、《鶴舞朝陽》、《鹿芝獻壽》等。磚雕 集中分佈在前門水磨磚牆上,均為立體透雕。共雕刻人物115個,鳥禽33只,狼、虎、獅、鹿、猿等獸67只,樓、台、殿、閣、亭多處。刀法細膩,維紗維肖,玲瓏剔透,巧奪天工尤其對畫面處理,更是構圖新穎,別具匠心,充分體現了徽派藝術風格。雕刻者巧妙地利用觀察者仰視的角度,在僅幾釐米的厚度上,把場景處理得層次豐富,景境深幽,大有咫尺千里、身臨其境之感。磚雕內容有戲文6出:《吳越之戰》、《郭子儀上壽》、《範睢逃秦》、《白蛇傳》、《三顧茅廬》、《李娘娘往寒窯》。人物故事16幅:《魯隱公愛魚》、《王羲之愛鵝》、《陶淵明愛菊》、《周敦頤愛蓮》、《燕山教子》、《王質爛柯》、《老君煉丹》、《達摩渡江》、《魁星點元》、《文昌帝君》、《蟠桃孝母》、《爭梨體妻》、《福祿壽三星》、《甘露寺》、《三酸圖》、《銜環之報》等。動物典故24幅,有《九獅圖》、《三陽開泰》、《虎入平原》、《犀牛望月》、《萬象更新》、《風凰戲牡丹》、《二龍戲珠》、《鹿孩狼顧》、《麟吐玉書》、《怒蟾鬥獅》、《心猿意馬》、《龍騰致雨》、《魚龍漫衍》、《一品當朝》、《傳臚賜宴》、《鴛鴦戲蓮》、《雞鳴戒旦》、《梅花當魁》、《松鶴延年》、《龍鳳呈祥》、《九世同居》、《五世其昌》、《壽比南山》、《夔龍一足》等。另外,還有裝飾圖案如葵花、二方連續、織錦圖案、萬字圖、纏織花卉、福壽子等。其他裝飾 戲樓前門外鎮門石獅1對,高2.4米,一雄一雌。獅符外側豎鐵旗杆1對,高16米多,頂端鑄丹鳳1對,似引頸長鳴,展翹欲翔。鳳上高懸日月,光芒四射。旗杆分5節,分鑄八卦圖、蟠龍、對聯等,重2.4萬餘斤,為山陝眾藥材商敬獻。 大殿前放鐵鼎1座,通高245釐米,重3000斤,鑄於道光二年(1833)。鼎側立鐵鶴1對,足踏龜座,高3米,重1000餘斤,神態超然,鑄工精細,鑄於康熙三十三年(1694)。(二)華祖庵原名華祖廟,位於城裏水安街西頭,依市背水,是敬奉神醫華忙的廟字。因廟內往持世代為厄,乃更“廟”為“庵”。華祖庵約建於明代。據清道光《亳州志》載:乾隆辛巳(1761)年,亳州同知顧登加以修繕嘉慶二年(1797)安徽巡撫朱珪命知州李廷儀重修,並親題聯額。額曰:“燮理通微”聯曰:“五戲轉靈樞道本皇軒仙位業,四輪消劫運動參帝釋佛菩提”。同治年間又重修。1962年,亳縣人民政府撥款對華祖庵進行維修,並設華化紀念館。郭沫若親題館名,州人顏天明為華忙撰寫了傳記。“文化大革命”期間,華祖庵大部分為當地居民所佔。1980年,亳縣人民政府又撥款進行了維修,住廟居民陸續遷出。華祖庵前門為瓦房結構,門前1對獅符,一雄一雌。進門正殿,供奉中忙立像。像高2.8米,腰懸藥葫蘆,神采奕奕,目光深邃。上殿東為偏殿(經常),有兩門可通,南門曰“回春”,北門曰“濟世”。兩門上中照壁上鑲郭沫若手將“華佗紀念館”刻石。院內有自怡亭,傳為華佗休憩之所。亭柱對聯雲:“自是閒雲野鶴,怡然流水瑤琴”。大殿西為一圓門,上額“得神者昌”,入門即為西偏殿。大殿之後為華佗故居,有元化草堂、益壽軒、存珍齋等。元化草堂面南,供華佗像:左手執刀,雙目凝視,似正在進行外科手術。有曲廊連東西廂房,東廂曰“益壽軒”、據説是華佗診病之所西廂為“存珍齋”,據説是華佗存藥之處。再後為一池塘,名洗芝池,相傳是華佗淘洗藥物的地方。1981年9月,華祖庵被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全國“華佗學術討論會”在此召開。(三)道德中宮位於城裏老祖殿街東頭路北,前是問禮巷,據説是當年孔子向老子問禮的地方。道德中宮當地又稱“老祖殿”。道德中宮建於何時,已不可考。清光緒《亳州志》雲:“明萬曆中,知州馬呈鼎創建著經堂,石刻《道德經》,並建春登台。乾隆十三年(1748)修復後殿、山門。道光十六年(1836),改龍廳為拜殿。”堂內原石刻《道德經》全文並序64塊,石刻老子像,高一丈二尺,惜今已無存。道德中宮有山門3間,前殿把人祖,後殿把老子。大殿之東、西又各有1院,東院門題曰:“紫氣東來”,入門有殿3間,敬魯班西院門題曰:“青牛西渡”,有殿,敬財神。民國時期,道德中宮曾作學校,80年代以前曾長期佔用。1986年7月,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擬修復開放。(四)古地下道相傳為曹操之運兵道。發現於民國27年。1969年,先後在城內人民路東、西、南、北4條大街兩側挖出近2000米,後又在老衙門院、曹巷口等處,發現一些支道。地下道以城內大隅首為中心,向東、西、南、北延伸,有單行道、平行雙道、上下兩層道三種形式,其中支道縱橫交錯,互相通聯,工程巨大。地下道部分為磚結構,券頂有的地方召有方洞,直通地面,在牆壁1米處距離不等留有小龕,似為放燈之用。部分為磚土結構,修造簡單,上為橫木,木上鋪板,板上封土,可能是為臨時應急而搶修。高低、寬窄不等,一般高1.45~2.10米,寬60~120釐米,底面高低起伏。三國時期,地道戰作為攻打城池、防護陣地的戰術手段,時有應用、《三國志》雲:“紹復進官渡,起土山、地道。公(曹操)亦於內作之,以相應”。但從地下道發現文物看,似非曹操所修,為宋元時期的遺存,地下道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希夷故里位於城南宋塘河西岸陳莊,系其後人敬把陳摶的家廟,故又名“陳氏家廟”、“陳摶廟”、“希夷祠”。廟分前殿、後樓。前殿雕5龍環繞的陳摶睡像。相傳陳摶成仙后於顏店裏講經,講得非常精彩,5個龍王變作5個白衣秀才前來聽講。後樓奉陳摶坐像,兩童侍立。廟廢於“文化大革命”期間。道光年間所立碑記存於陳莊陳摶後裔家中,另一古碑1958年被毀。相傳農曆十月十五日是陳摶誕辰,民間有“十里荷花出陳摶”之説,故每年這天逢廟會,為當地一重大節日。後隨着廟廢會也廢了。希夷故 裏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六)薛閣塔位於南郊。直錐式,八角形,共7層,高34.15米。底層周圍23.36米,座為8塊大青石奠基。從第2到第6層內,壁上各有一面南小龕,似為供神之處。現神無存。塔頂八角飛檐,挑角垂脊,鋪有筒瓦滴水,形如八角古亭。塔尖為鐵鑄蓮花座,座上用螺旋鐵柱支撐一鐵葫蘆。該塔建於清乾隆中葉。當時知州鄭交泰見亳州文風不盛,乃築此塔以振文風,故名文峯塔。初為5層,後州紳何天衢捐資續建兩層。因塔處明代亳州名士薛蕙家廟薛家閣附近,故後人多稱此塔為“薛閣塔”。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為薛閣塔古會。屆時眾商雲集,州人爭至,為一方之盛事。近年來,薛閣古會成為本地盛大的物資交流大會,其盛況又非當年可比。薛閣塔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七)白衣律院在城東南郊1裏處,內供奉白衣大士南海觀世音菩薩,故又名“白衣庵”。清順治初僧盡休始建。順治六年(16的),九華山高僧妙湛與盲僧德升續建。乾隆二十五年(1760),山西富商董繼先從亳州路過,捐資修建環殿經閣、藏經樓及廂房等。寺內廣植花木,尤以牡丹著名。松篁交翠、晨鐘暮鼓,令人有出世之感。律院的主持僧多系著名大和尚。山門上“白衣律院”4字,隸書,為清代著名書法家鄧石如手筆。乾隆年間,由緬甸運入金塔、玉佛。另有精刻大佛像。廟中藏有《瑜咖焰口經》、《金剛經》、《觀音普門品經》等精刻木製經版,共1100餘塊。還藏有一本《頻伽大瘋經》,計40秩,共414冊1916部8416卷,為佛門珍寶。還藏有《貝葉經》1部,是亳一醫者入緬所得。此經用貝葉及多羅樹時書印度文,長約尺餘,寬近2對,90餘葉,狀如草葉。貝葉寫經不朽不蛀,為佛寶。乾隆五十年(1786),僧人靈光請樑寫《貝葉經跋》,鐫碑。此廟為附近各地僧侶受戒之所。建國前夕,有廟田17頃,沙彌20餘人。解放後,被糧食部門佔用。現經省宗教事務處批准作重點開放寺院,已撥款重建誦經堂1處,有僧人1名。白衣律院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八)金蟾琉璃井位於渦北交通街北端路西,是亳州名井。琉璃井構造奇特:井口為青石所砌,呈方形水面上端一人高左右分界,界上為磚砌,界下逐漸為琉璃。整個井壁渾然一體,若窯中燒製的瓷器,光滑異常。井中水質甜潤,張力很大。並不知何代修。民間傳説,古時渦北打井不易,居民白日鑿井,夜裏即為沙陷,數年打井不成。上仙知道後,午夜派金蟾下凡,命它口吐神火將井壁燒成琉璃。誰知金贍下凡太遲,井剛燒好一半天已黎明,一拾糞老者見井中火光沖天,大呼“井中失火!”涼跑了金蟾。所以,井壁下半截為琉璃,上半截仍是磚。此井為當地名勝,今居民猶喜飲此井之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