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是如何形成的

來源:魅力女性吧 8.75K
杜甫草堂是如何形成的

公元759年冬天,為了躲避安史之亂,詩人杜甫攜家帶口,從甘肅隴右輾轉幾百里路來到成都。第二年春天,在朋友的幫助下,於成都西郊涴花溪畔修建一座茅屋居住。杜甫自詡為“草堂”,也叫“成都草堂”,為記念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老百姓稱其為“杜甫草堂”。

杜甫一家就住在這茅草屋中。秋天,一個風大雨急的天氣,屋子上面的茅草被風颳掉。一家老小躲在透風漏雨的茅草屋內,飢寒交迫,無法睡眠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天下窮苦百姓,作詩一首: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羣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仗自歎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今年冷似鐵,嬌兒惡卧踏裏裂。牀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罥:讀Juan,掛的意思。衾:讀qin,被子的意思。)

杜甫通過自己的茅草屋被大風所破,全家老小遭受風吹雨淋的痛苦經歷,抒發了自己的內心感受,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

公元765年,杜甫離開成都,草堂也不復存在。五代時,詩人韋莊找到草堂遺址,重建草堂。後經宋、元、明、清多次修建。其中經明弘治十三年及清嘉慶十六年,兩次重修,奠定了草堂的規模和佈局,成為紀念祠堂與詩人故居為一體的博物館。

“杜甫草堂”建築古樸典雅,園林秀麗幽靜,是著名文化聖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一級博物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