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形文本原理

来源:魅力女性吧 1.89W
楔形文本原理

楔形字原来是从上而下直行书写,后来改为从左而右横行书写,于是全部楔(xiē)形符号转了90°,从直立变成横卧。由于右手执笔,从左而右横写,楔形笔画的粗的一头在左,细的一头(钉尾)在右。

苏美尔楔形字有意符和音。经过巴比伦人、亚述人、阿拉米人的使用和改造,成为一种半音节文本。

公元前2500年左右,苏美尔地区的这种文本体系达到了充分发展的阶段。这种文本被称作“楔形文本”,因为它是由用芦苇做成的带有三角形笔尖的笔在湿泥板上刻划而成的楔形符号组成的。楔形符号共有500种左右,其中有许多具有多重含义(其“准确含义”只能根据上下文来确定),这就使得楔形文本体系比后来的字母文本体系要难以掌握得多。尽管如此,在两千年间楔形文本一直是美索不达米亚惟一的文本体系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这种文本甚至成了西亚大部分地区通用的商业交往媒介。

从苏美尔时代残存下来、在近代被发掘出来的楔形文本文献都是抄写在泥版上的。这些泥版中,大约90%是商业和行政记录,其余的10%大致可以归入文学的范畴——明确说来,包括对话、谚语、赞美诗和神话传说的残篇。苏美尔人的对话采用这样的形式:两个角色在辩论中站在对立的一方互相驳辩——夏天对冬天,斧头对犁子,或者农夫对牧人。由于双方均有许多可以立足的根据,因而辩论通常没有输赢倒不如说,这种形式主要是为教学目的设计的,旨在帮助神庙学校的学生对某一论题有尽可能多的了解。另一方面,残存至今的苏美尔谚语则提供了明确的观点。一则令人着迷的苏美尔处世格言这样讲:“仆人呆的地方,必有争吵相伴理发师呆的地方,必有毁谤传出”由此可知,多嘴多舌的理发匠在人类文明的黎明时期就已臭名远扬了。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