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奇典故

來源:魅力女性吧 1.17W
高士奇典故

高士奇是唯一一個沒有走科舉之路而進入南書房的人,康熙爲什麼這麼賞識他一方面,他確實有才華,但是,最重要的是第二點,那就是----拍馬屁!

高士奇,字澹人,號瓶廬,又號江村,賜號竹窗,諡文恪。順治二年(1645)生於浙江餘姚樟樹鄉高家村(今慈溪匡堰鎮高家村),祖上於 “靖康之難” 時,自汴京(開封)南遷而至。

順治十八年(1661)入籍錢塘(杭州),補杭州府學生員。康熙三年(1664)隨父古生公遊學京師。因父不久亡故,遂以賣文自給。新歲爲人作春帖子,自爲句書之。

康熙八年入太學,得以初覲康熙,皇上喜其一手 “ 王字 ”,好其理學文章,欽賜撥取,旬日中二試皆第一,記名翰林院供奉。高士奇從此踏上仕途,進入皇宮大院,官至禮部侍郎。精鑑賞,收藏名跡,與孫退谷(承澤)相埒。所著江鬱銷夏錄,亦與庚子銷夏記同工。工書,尤善鍾、王小楷。畫有仿文徵明湘君湘夫人圖、擬徐賁枯木竹石圖、仿宋克山水軸,又有絲綸垂釣圖,均精妙。有清吟堂全集。卒年六十,一作五十九在康熙朝中期,索額圖、明珠是大紅大紫的人物,放眼整個大清國,漢大臣中能與之匹敵的怕是隻有高士奇了,和兩位當紅的大學士相比,高士奇倒是可以稱得上爲一名奸臣。

別看高士奇是個秀才出身,連個正經功名都不具備,不過他的學問着實不錯,才能也很出衆,字畫雙絕,工作更是認真負責。最爲關鍵的一點的就是,康熙和高士奇的共同話題非常多,所以高士奇在南書房成爲了康熙須臾不能離開的人。

我們都知道,康熙帝是一個愛學習的人,涉獵面也很廣,爲了投其所好,高士奇數十年如一日,堅持讀書,且學習內容非常廣泛,天文、地理、經學、詩文、歷史、數學以及西方近代自然科學知識,由此可見,高士奇的學問儘管算不上多麼高深,不能稱之爲大家,但絕對是一個雜家。 說到底,高士奇就是一個馬屁場的絕頂高手。

在《清俾類鈔》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高士奇自從在康熙身邊服務後,工作勤奮,而且上班時間從不離開康熙半步,只有康熙有事叫他,他一定在,按說南書房侍奉康熙的是一羣人,唯獨高士奇獨受寵信,史料中記載,高士奇在當值期間連廁所都不解,就好像是一個機器人,更爲奇怪的是,即使是盛夏酷暑季節,高士奇連一點汗都不出,別人恨不得打着赤膊,他照常“西裝革履,儀表端莊”。他的同事們都認爲高士奇“生有異質”,因而都感嘆“侍從諸臣,俱莫能及”。 高士奇的這種現象其實很好解釋,就是儘量少喝水或不喝水,自然也就不會出汗和上廁所了。不過這說起來也是有傷身體的,但這恰好也說明了高士奇的心機的確很重,同時也讓人覺得非常可憐。

高士奇出身貧寒,也沒有別的政績和功勞,只能透過這些具體細微的表現,來博得康熙的寵愛。 高士奇不僅上班時間不離康熙半步,而且對康熙下班之後做了什麼事,見了什麼人,說了什麼話,他也要努力想辦法弄清楚。他對康熙工作之外讀了什麼書尤其感興趣。爲了探聽到這些資訊,高士奇每天從家裏出門時,都要帶上一袋子金豆子,一到宮裏,就找康熙身邊的貼身小太監,詳細詢問康熙的生活起居和工作情況,太監每提供一條有價值的資訊,高士奇就送上金豆一顆,多講多送,上不封頂,往往一袋金豆子,到晚上就一顆不剩了。 高士奇一旦獲知康熙讀了什麼書,回家之後必定馬上找來翻閱,即便是對書的內容不感興趣,也要趕在康熙之前讀完,其目的就是爲了康熙問到書中內容時,能回答個八九不離十,正是因爲高士奇善於揣摩聖意,所以才一直得寵,哪怕康熙發現高士奇種種不法的時候,依然不予處罰。

高士奇因爲貼身服務康熙的原因,其地位、影響日益上升,甚至於大學士明珠都要巴結他,高府中每天前來打探消息的人絡繹不絕,一般的官員高士奇都不會接見,那些在朝中掌握着實權的大員經常出入高府,以便獲得康熙的第一手資料,也正是因爲如此,高士奇被御史彈劾,似有泄露國家機密之嫌。 除此之外,高士奇還曾公然向康熙獻假畫,被御史抓到辮子後,上奏給了康熙帝,但康熙對高士奇網開一面,所犯之錯基本不予追究,不僅僅如此,康熙帝對還給了高士奇一個特殊的榮譽,一般人可遇不可求。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高士奇病逝,康熙聞訊後,悲痛地說:“高士奇簡侍內廷,勤歲已久。忽聞在籍病逝,朕心深爲軫惻!”於是下令有關部門好好安排高士奇的後事,按照規定,高士奇的級別只能予祭一次,也沒有諡號,但是,康熙對大學士們說:“原任禮部侍郎高士奇在內廷供奉有年,其品級不應有諡,但朕軫念老臣,應給予諡號。”

清代文臣中的諡號規定,只有曾入翰林,或授大學士的官員,死後方能用“文”字。高士奇只是個假翰林,也不曾做過大學士,給他諡“文恪”,確實是天大的恩典,“文恪”雖只排在中間偏下的位置,但“恪”爲恭敬、謹慎之意,所以這種評價還是相當高的。 不過高士奇的官方評價挺高,民間是不是這樣認爲的還爲可知,事實上,高士奇還真是配不上“文恪”這個諡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