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造紙工藝流程

來源:魅力女性吧 3.21W
傳統造紙工藝流程

傳統造紙工藝流程如下:

1、斬竹漂塘:斬竹嫩竹, 放入池塘,裁泡一百日以上,利用天然微生物分解並洗去竹子之青皮。

2、煮徨足火:將以上所得之竹子,放入〝徨〞桶內與石灰一道蒸煮八日八夜。

3、舂臼:取出上述處理之竹子, 放入石臼,以石碓叩打直至竹子被打爛,形同泥面。

4、蕩料入簾:將被打爛之竹料倒入水槽內,並以竹簾在水中蕩料,竹料成爲薄層附於竹簾上面,其餘之水則由竹簾之四邊流下槽內

5、覆簾壓紙:然後將簾反覆過去,使溼紙落於板上,即成張紙。如此,重複蕩料與覆簾步驟,使一張張的溼紙疊積上千張,然後上頭加木板重壓擠去大部分的水。

6、透火焙乾:將溼紙逐張揚起,並加以焙乾。焙紙的設備是以土磚砌成夾巷,巷中生火,土磚溫度上升之後,溼紙逐張貼上焙乾。乾燥後,揭起即得成紙。

擴展資料:

造紙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重要發明。分有機制和手工兩種形式。機制是在造紙機上連續進行,將適合於紙張質量的紙漿,用水稀釋至一定濃度,在造紙機的網部初步脫水,形成溼的紙頁,再經壓榨脫水,然後烘乾成紙。

手工則用有竹簾、聚酯網或銅網的框架,將分散懸浮於水中的纖維抄成溼紙頁,經壓榨脫水,再行曬乾或烘乾成紙。機制和手工兩種造出來的紙最大區別在於,由於手工紙採用人工打漿,紙漿中的纖維儲存完好機制紙採用機器打漿,紙漿纖維被打碎。使得手工紙在韌性拉力上大大優於機制紙。機制紙存在漿網速差導致纖維縱橫向分佈不均,手工紙不存在纖維縱橫向分佈比例不均,特別體現在書畫用紙上(比如:宣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