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課文渡船的原文

來源:魅力女性吧 3.12W
小學課文渡船的原文

課文原文:

馬老四獨自坐在船頭髮呆。

>>>無聲勝有聲,頗具“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的意味。獨坐發呆的緣由,激發讀者閱讀興趣。

渡口的小賣部門前,大半個樹蔭下,坐着一羣人,這是一夥要過江的人,也是馬老四的渡客。過渡的人,不管知道不知道,大家都習慣喊他“老四”。

>>>特殊地理位置、特定羣體,在不知不覺流露出習慣性的相熟。

馬老四有個規矩,不到點不開船。因此,買了票的這夥人,就在岸上樹底下拖條板凳歇着。三三兩兩,也沒個隊形,慣了,這些渡客,馬老四有的閉着眼睛,聽聲音也能聽出來誰是誰。

>>>熟絡的稱呼,熟悉的規矩,渡客習慣了。閉眼聽聲能聽出是誰,馬老四習慣了。當得知早已融進生活的習慣,可能被打破,馬老四內心的排斥可想而知。爲下文馬老四一反常態提前開船埋下伏筆。

渡客們肆無忌憚地談論一個話題,在馬老四看來,可能是一種痛。(“肆無忌憚”被用來寫渡客們談論架橋話題,寫出了馬老四內心對這一話題的反感、牴觸。)馬老四的兒子指着岸上的一幫人說:“爹,他們在談論架橋的事,吳鄉長上次過江也說過,這麼寬的江,得有一座橋。”(毫不遮攔的談論,可見此處百姓性格淳樸、率真。)

如果是不知好歹的人,跟馬老四說“架橋”的事,或許,馬老四會生氣。然而,現在說話的是兒子,還有兒媳婦也在船上,馬老四心頭的氣,堵得慌,他看了一眼兒子:“是啊,架橋,做不了水上人家,你就上岸,老馬家還有幾畝薄田,餓不着。”或許,是擔心兒子聽不懂,馬老四故意擡高了八度聲音,衝着青衣江吼道。然後背轉身,朝岸上一聲吆喝:“開船嘍——”

>>>架橋是衆人口中不經意的談資,卻是馬老四心中難言的痛。偏偏兒子又提及此事,礙於兒媳情面的馬老四,忍而不發。只能借談論兒子的未來和打破常規的行爲,宣泄情緒。“衝着青衣江吼道”,何嘗不是衝兒子吼,何嘗不是衝自己吼吼得無奈,吼得不甘。塑造人物馬老四既有前文靜態的描畫,也有在對話中的激烈展現正面呈示、側面點染有機結合。

這馬老四,今兒個怎麼回事離開船時間還有半個鍾呢!

衆人不情不願的,一個個從樹蔭底下鑽出來,拎着包,挑着擔,牽着小孩,乖乖上船。

>>>渡客們對馬老四打破常規的行爲充滿疑惑,可見平時馬老四都是遵守到點開船的規矩,大家早已彼此習慣。可見此處百姓遵守固有秩序,怡然相處。

馬老四如今的汽船,雖然比不得電視上海洋裏漂浮的豪華遊輪,但就在這青衣江,卻也是十分地顯擺了。比起馬老四之前的木帆船,起碼,在這往來兩岸的渡客眼裏的船,在這青衣江,上下游幾十裏遠近,也就他的船最好了。所以,衆渡客都喜歡往他的船扎堆。馬老四臉上的笑容,據說從新船抵達青衣江那天起,就明顯地掛在臉上。

>>>取代木帆船的汽船,堪稱青衣江上下游最好的,引來了衆渡客的扎堆,也帶來了馬老四臉上的笑容。“掛”寫出人物自豪和喜悅的心情,往昔與現在形成反差。對生活橫斷面的展示是對長時段、大空間歲月的濃縮重現。

過江從之前的五角到一元,再到今天的五元,說老實話,也沒見到幾個渡客感到不滿。

馬老四的腰包日漸鼓起來。這條船能夠載多少人,往返擺渡多少趟,整條航線全由他說了算。按理說,賺得也差不多了,停渡也可以,畢竟年紀擺在那裏,臉上被江風吹、日頭曬,人黝黑,更顯老些。

>>>五角到一元,再到五元的船資,昭示着時光的飛逝。也見證了江風吹、日頭曬中馬老四的堅持。

渡船的航線,是馬老四開闢的。不對,航線是馬老四家族很久很久以前,在這青衣江上用一條船劈波斬浪開出來的,就是通俗講的,水上通道。

馬老四家族選擇青衣江這一段寬闊江面擺渡,是有考量的。青衣江蜿蜒流長,多狹窄江段,這樣的地方,往往波濤洶涌,只有這寬闊水面,水路雖然遠了點,但是水流平緩,擺渡才比較安全。特別是之前的渡船是木船,爲避免狂風駭浪,降低風險,保證人和船的安全,自然是平緩江段適宜。

>>>寥寥幾筆,描摹出青衣江古樸的自然美。作者在敘述情節時用簡單的筆觸回溯過往。這些自然環境不僅是小說的背景,也是關於渡船不可或缺的記憶。回眸往昔,航線和渡船不僅是馬老四立身的根本,更飽含着家族傳承和記憶。

一年三百多天,馬老四的船幾乎沒有看到停渡的。或許,這也由不得馬老四,畢竟,青衣江兩岸,走親、採買的渡客們三三兩兩地過江,特別是往返的學生伢子,上學沒少渡過,哪天停歇過這使得馬老四一家,上岸的機會就很少。採買油鹽醬醋茶和肉蛋蔬菜等,小販們會送到江邊來,不甚寬闊的碼頭,不曉得何時開始繁盛,開圩建市,兩岸同出一轍。不同的是,馬老四陸上安家的這一頭,圩市是農曆三、六、九,對岸是二、五、八,兩岸物資集散,有所差別,往來互市,纔有流通,或許就是這個理。

>>>無心插柳柳成蔭。馬老四的船幾乎沒有停渡,自然上岸的機會減少,不知不覺中催生了兩岸的圩市。碼頭從繁盛到開圩建市,充滿人間煙火。形成了一幅韻味獨具、形象生動的風俗畫,散發着濃郁的鄉土氣息。

馬老四心中的煩惱,又顯然不在兩岸的圩日不同。剛纔兒子的話,勾起馬老四心中的不快,是因爲傳言有板有眼。原來計劃架橋,橋址是選擇在狹窄江段,爲的是縮短里程,減少不必要的投資。但是,上個月,鄉長從這裏過河,在船上說可能在馬老四這一處航道建橋,馬老四聽說後,對橋址就特別敏感。

“架橋”是這麼說,卻眼見一直沒動工。馬老四曾質疑這是要斷自己的活路。如此有針對性的設想,馬老四不是傻子,隨時在盤算上岸過日子的時間,那一天真的來臨,馬老四的勁道也就沒有了。

>>>橋址牽動着馬老四的心,鄉長的話更是讓他不由得做出種種設想。

馬老四正準備開船,岸上突然傳來呼聲:“等一等!”馬老四停下來,朝岸上擺手。

岸上的人終於在起航前上了船。

馬老四喊兒子開船,自己跑到船尾。

“鄉長!”馬老四喊道。

“老四啊,我還是喜歡坐這渡船。”

“嗯……鄉長啊,我想通了,架橋好,橋通路寬,汽車一溜就過去了……”

鄉長好像沒聽到,徑直走到船頭,“那年我上學,就是坐着它走上岸的!渡船怎麼啦渡人上岸,好啊!聽說你兒子將來要去‘渡人’,做教書先生,那更好啊……”

>>> “渡人”一詞發人深省,馬老四的“渡人”是送人到岸,解決出行難題。兒子的“渡人”是知識育人,幫助人們尋找更爲廣闊的天地。鄉長與馬老四的對話,具有重要意義,揭示了兩人各自的覺悟、覺醒。馬老四對需要快節奏與高效率的現代文明釋懷、理解。鄉長對傳統的生活方式和古老文明,依戀、不捨。《渡船》把握時代脈搏,對生活和社會進行獨特的觀察,給予人們啓示,呼喚實現現代文明和傳統文化相融合、共發展。

      年輕的媽媽坐在船舷上,愁眉不展,眼睛裏還噙着淚水。船一搖晃,淚珠便直滾下來。

      在她的懷裏,孩子沉沉地睡着。孩子全身都裹在被子裏,看不出什麼樣子。儘管這樣,媽媽還是把他貼在胸口,生怕被江風吹着,被水花濺着。

      旁邊還有一位老太太,大約是奶奶吧。她不像孩子的媽媽那麼愁眉緊鎖,一上船就同別人嘮叨起來。一會兒工夫,即便是最後上船的人也已經弄清孩子是生了一種急病,抱到城裏,城裏的大夫說一下子診斷不出什麼毛病,看來比較厲害,還是趕緊乘長途汽車到杭州的兒童醫院去瞧瞧吧。媽媽不願意去,奶奶不敢做主,只好搭渡船回村再說。

      渡船上的人於是紛紛議論起來,有的說小孩沒大病,大約不礙事有的說還是趁早到杭州請大夫診斷一下才能放心有的說多給他喝點水,也許能好點有的說要是再過兩三個鐘頭還不醒,那就麻煩了……年輕的媽媽一會兒看看這個人,一會兒看看那個人,這些不相識的熱心人的建議使她更加焦急、更加發愁了。

      這時候,一位中年婦女突然嚷起來:“哎!我怎麼忽然糊塗起來,把她都忘了。你們上岸朝南拐,走五六里路到朱家橋,那兒有位老大夫,姓陳,給小孩治病最拿手!”

      這一提,好幾個人幾乎同時叫起來:“對對對,找她!找她!”

      有一位象個大隊幹部的青年人說:“上個月,我們大隊有個兩週歲的孩子得了急病,差點兒斷氣,虧得這位老大夫,三付藥就好了。”

      年輕的媽媽的眼色裏開始流露出希望的喜悅。奶奶心更急,已經在打聽路怎麼走了。

      “路倒好走,進村一問就知道。”中年婦女又想起一件事:“只是這位老大夫常在各村跑,誰知她今天在家不在家呢”

      剛剛散去的愁雲,又在年輕媽媽的額上聚攏來。她茫然若失地望着那位大嬸,望着船上的人,好象等待別人給她保證,保證那位老大夫專在家等着醫治她的心肝寶貝。

      船上的人只好沉默了。那位好心的大嬸仍然安慰着年輕的媽媽,勸她去碰碰看,一面輕輕地幫她拍拍裹得緊緊的孩子,好象那孩子快要從沉睡中被驚醒了。

      這時候,人們才聽到船伕一篙一篙下水的聲音。渡船已經過了河心。

      大隊幹部模樣的青年人坐在船頭,眺望着對岸。猛地,他高興得叫起來:“你們看,你們看,那不是陳大夫麼”

      對岸渡口,有幾個人正從堤上走下河灘來,一位胖胖的老太太,提着一根手杖,健步走在前頭。夕陽灑在她滿頭銀髮上,顯得神采奕奕。

      渡船上的人幾乎同聲歡呼起來,比自己幹完了一件難以完成的任務還要高興。年輕的媽媽拍着自己的孩子,嘴輕輕地動着,好象在對孩子說些什麼。奶奶忍不住喊了聲“謝天謝地”。

      渡船還沒停妥,那個青年人就一個箭步跳上河灘,趕緊扶住那位鶴髮童顏的老大夫,把她攙上船來。還沒等過河的人全下船,渡船已經成了臨時的門診部。

     每一個過河的人都歡歡喜喜地踏上跳板,上了河灘,還不時回過頭來看看。在渡船上,那位慈祥而又精神的老大夫正在給孩子搭脈,正在向孩子的媽媽和奶奶詢問什麼……直到人們在河堤上走遠了,快轉彎了,最後再回頭望一望,還能看到渡船仍然停在河邊。年輕的媽媽的臉上已經露出笑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