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子誤國是誰最先説的

來源:魅力女性吧 1.79W
戲子誤國是誰最先説的

唐宋八大家之歐陽修編修《新五代史》之《伶官傳》時,寫下一篇流傳千古的《伶官傳序》,通過對後唐莊宗李存勖得了天下後寵信伶人,朝綱鬆弛,迅速失去天下的教訓。用前朝興衰來告誡北宋王朝,要吸取歷史教訓,居安思危,不可腐敗。

李存勖

“戲子”這一説法最初是出現在晉。

而後面衍生出來的“誤國”“禍國”“亂國”“殃國”則是出自於不同的歷史事件。

我覺得古代的“戲子誤國”,類似於“紅顏禍水”,畢竟當政者一般拉不下臉面承認自己的過錯,總得找個理由開脱。

正好戲子低微卑賤,下九流之人,能背鍋。所以出現了“戲子誤國”的説法。

其中最著名的“戲子誤國”事件,莫過於後唐皇帝李存勖(音續),記得還上了高中語文課本。

李存勖他爹去世前,給他留下三支箭,讓他不要忘記仇恨,記得報仇。

李存勖痛哭流涕地接下了三支箭,並把它們供奉在廟堂中。

他始終記得父親遺願,用了十五年,終於報了父親的仇,這下父親的在天之靈可以得到慰藉。

大仇得報之後怎樣呢

如果他繼續發奮圖強,估計也成不了反面教材。

報仇之後,他像是失去了人生目標,沉浸在唱戲中,並且對伶人大為寵幸。

就比如,伶人周匝在胡柳陂之戰中被樑軍俘虜,因為伶人陳俊、儲德源的保護而倖免。後唐滅樑後,李存勖竟然要授陳俊儲德源二人為刺史,來報答二人對周匝的救命之恩。

再比如,伶人們能隨意出入宮禁,欺凌大臣,羣臣皆敢怒而不敢言。有的大臣反過來巴結伶人,以保求富貴,甚至藩鎮節度使也爭相重金行賄。

又比如,李存勖讓景進當耳目,去刺探羣臣的言行。他想知道宮外之事都要屏退左右,單獨詢問景進。景進由此大進讒言,干預朝政。文武百官對景進都忌憚不已。

一個國家被戲子們掌控,這個國家想不亂,恐怕有點兒難。

在這種情況下,藩鎮怨憤、士卒離心,伶官們發動了興教門之變。

李存勖無人可用,只能東躲西藏,還沒見到敵人,官兵們就離散了。他和大臣們面面相覷,不知道去哪裏,也不知道怎麼辦。

就這樣,李存勖死在了寵信的伶官手裏,或者説是死在了自己手裏。

每個朝代都有興有衰,有起有落,我覺得戲子遠遠影響不到改朝換代,一個朝代要垮,代表它已經腐敗到不能挽救自己,而身處高位的統治者總是不願意承認是自己弄垮了國家,總是要找背黑鍋的,所以美人、戲子總是會被提出來擋槍。

到了現在,還是有人提起“戲子誤國”,不過我認為,現在的“戲子”確實有一些負面影響,但是它的負面影響遠遠到達不了毀掉國家的地步。

我們的國家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在不斷變強,而且大多數人的三觀正確,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不會輕易被“戲子”影響。

説是“戲子誤國”,其實不少人是在宣泄不滿——許多人過多關注明星,而忽視真正做貢獻的人。

我覺得有人能表達這種不滿,是一種好現象,恰恰證明了我們還是有清醒之人,不會被“誤”。

雖然説“戲子誤國”的歷史悲劇不會重演,可是娛樂圈不良現狀還是給予我們強烈的衝擊,希望國家能夠大力整頓娛樂圈,整頓得越狠越好。

我國最早的“戲子誤國”版本出現在夏王朝:公元前1818年始,夏桀即位33年娶妹喜為妃,整天縱情聲色、裸舞嬉戲。妹喜愛聽“裂帛”之聲,桀令每天撕一百匹絲綢給妹喜聽。老百姓則從此食不裹腹、流離失所,於是,便指着太陽罵道:“時日曷喪吾與汝偕亡!”

由於夏桀寵溺妹喜、無心朝政,很快夏王朝被商所滅,史稱“妹喜亡夏”。

接着,商紂王也因迷戀“九尾靈狐”妲己,延續了桀的失道妄行、窮奢極欲,最終也導致國家滅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