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學政是什麼官

來源:魅力女性吧 2W
古代學政是什麼官

學政,全稱“提督學政”,亦稱“督學使者”,俗稱“學臺”。學政是清代地方文化教育行政官。清初沿明制,設提學御史、提學道。雍正四年(1726年)易此名。每省 1 人,由朝廷在侍郎、京堂、翰林、科道、部屬等官進士出身者中簡派。掌全省學校政令和歲、科兩試。按期巡歷所屬各府、廳、州,察師儒優劣,生員勤惰。

凡有興革,會總督、巡撫行之。位在巡撫與布政使、按察使之間,三年一任,任內各帶原品銜。其辦事衙門稱“提督學院”。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改為提學使。辛亥革命後廢。

學政的地位並不低,也具有抗衡二品巡撫的實力。

雖然巡撫主管一省軍政、民政,是從二品高官,有許多加銜的還是正二品,但巡撫是無權管轄同省學政的。

學政不僅是擔負一省文化教育行政之職,還具有監察地方官員的作用。

隨著各省督撫權力日重,如何防範他們濫用權力成為皇帝不得不考慮的一個問題。

按照清朝的規定,學政主管一省教育、考試,查察一省教授和生員的情況,他的地位很高,與督撫平行,在布政使、按察使之上。

學政由朝廷中央直接委派,與督撫沒有隸屬關係,三年一任,待遇優厚,有“得一學差,儉約者終身用之不盡”的美譽。

學政明裡管理地方文教事務,但他們也有暗中牽制督撫的任務,只是與御史公開監督有一定的區別。

學政上任前,要接受皇帝安排的“自督撫至各州縣,俱要留心訪察”的任務,他們也會隨時將督撫及地方弊政上奏。

學政,全稱提督學政,別稱學使、學臺,古代學官名。 學政一般由翰林院學士或進士出身的侍郎、京堂、翰、詹、科、道、部屬等京官擔任,職責是“掌一省學校、士習、文風之政令”。 是從二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