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荊斬棘的哥哥為什麼這麼火 - 重塑娛樂圈畸形“審美文化”

來源:魅力女性吧 2.97W

《披荊斬棘的哥哥》節目組請來30多位哥哥坐鎮,涵蓋搖滾、説唱、偶像、歌手、舞者等多種類型。披荊斬棘的哥哥為什麼這麼火?

披荊斬棘的哥哥為什麼這麼火 重塑娛樂圈畸形“審美文化”

披荊斬棘的哥哥為什麼這麼火

《披荊斬棘的哥哥》持續閃光,大打“情懷牌”滿足觀眾“爺青回”的情動視野,嚴格的“去油”行動,讓哥哥們詮釋真正的“人類高質量男性”,每一位男嘉賓都在過往的“主角光環”中挖掘全新的形象和可能性,節目聚焦於審美價值體系的思考和探討,以此塑造充滿“審美文化”的綜藝品質。

有“男版”《浪姐》之稱的《披荊斬棘的哥哥》,由芒果TV獨家播出後,上線當天便以1.4億的單日播放量登頂“骨朵熱度指數”排行榜榜首,在各個社交圈層掀起熱浪。用網友的話戲説,《披荊斬棘的哥哥》和《追光吧,哥哥》之間也就隔了N個《浪姐》。開播即坐擁大量“自來水”粉絲,充分顯示《披荊斬棘的哥哥》是一檔誠意滿滿的綜藝,探索潛能、締造“滾燙家族”、見證永不隕落的精神力,這些無不刺激着觀眾的神經元。節目組請來黃貫中、陳小春、林志炫、尹正、歐陽靖、黃徵、張淇等30多位哥哥坐鎮,涵蓋搖滾、説唱、偶像、歌手、舞者等多種類型,滿足90、80、70、60等多個年齡段的審美想象,這注定是一場“滾燙”的綜藝盛宴。

“懷舊” “爺青回”的情動視野。

沿用《浪姐1》的套路,《披荊斬棘的哥哥》也是突然定檔開播,未給觀眾保留太多討論的時間。節目中來自搖滾圈、説唱圈、舞蹈圈、武術圈、演員圈的多位“王炸”級別男藝人,登上“初舞台”便捕獲了一大批觀眾的心,讓觀眾在短時間內回憶起多達34首華語經典歌曲,呈現了一場散發着青春氣息的懷舊金曲狂歡。

作為當代社會的一種集體情緒,“懷舊”表現為對某段特殊時光的精神化重構,也就是我們心理學上所説的“反思型懷舊”。節目中的初舞台很明顯地製造了這種懷舊景觀,歷史記憶被勾起,個人記憶被喚醒,觀眾的共情力開始飛揚。陳小春、謝天華、林曉峯合唱的《友情歲月》,張智霖的《祝君好》以及樑漢文的《七友》讓我們重回TVB劇集的時代;黃貫中高唱《不再猶豫》,頂級搖滾樂隊Beyond的記憶洶湧而來;言承旭的《流星雨》與大S在視頻助陣中的那句“道明寺,我是你的杉菜”遙相呼應,重現了當年偶像劇的高光時刻;最後,哥哥們合唱《笨小孩》,電子屏播放他們孩提時期的照片,芒果台的“煽情牌”把觀眾打得措手不及。“懷舊”的視聽機制瞬間引燃吃瓜羣眾“爺青回”的由衷感歎,由視覺快感轉向德勒茲所言的情動力量。

實際上,“懷舊”的美學邏輯是以意識流化的情感表達重新感知歷史,為當下乃至未來的持續性發展提供新的可能性。換言之,“懷舊”並不是讓我們沉溺於過去,而是要告別過去,面向現在與未來。看得出來,節目組深知“回憶殺”的紅利期較為短暫,單純依靠30多位男性的“記憶引擎”很難為節目續航。因此,只有展示哥哥們當下的另一面,才能引發觀眾的審美共鳴。比如:霸道的“道明寺”言承旭私底下是個內斂而羞澀的大男孩,全職奶爸李承鉉可以將才華和顏值糅合成暗黑系的“高級感”,“打星”張晉在歌曲競拍環節中玩鬧得像個男孩,“大灣區五人組”過硬的演唱實力和滿滿的綜藝感讓他們迅速“出圈”,就連我們以為的“高高在上”的藝術家李雲迪,也在與林志炫、劉迦、李響的互動中獲得了高情商“端水大師”的美稱。幾乎每一位男嘉賓都在過往的“主角光環”中挖掘全新的形象和可能性,以此滿足觀眾的情動視野。

“去油” “男人至死是少年”的簡單美學。

在青春懷舊的情動敍事之下,“男人質感很重要”的話語場域逐漸形成。當代社會的審美標準中“30+男性”等於“中年油膩男”的危險係數高,節目中的30多位哥哥正在用身體資本扭轉這種傾向。男性青春洋溢的“清朗感”、深沉低調的“佛系”心態,都在他們的身上活靈活現。總體來看,節目的“去油”路徑主要有以下兩種。

其一,“清朗感”置換“油膩感”。被戲稱為“去油吧,哥哥”的《追光吧,哥哥》,多少給了《披荊斬棘的哥哥》些許前車之鑑。相較於前者杜淳的廣播體操版《情人》、汪東城的“魚躍下潛”舞蹈動作等“辣眼”表演,後者可謂將“去油”進行到底。“一公”舞台大幕前亮相着醒目的“舞台 提 示 清 單”,“慎 用 咬 嘴 脣”“慎 用Wink”“慎用頂胯扭胯動作”等五條建議善意規訓着哥哥們的言行舉止。有趣的是,表演過於投入的胡海泉不經意間拋的媚眼甚至都有被“剪掉”的風險,這真是內娛界“去油大作戰”的典範了。事實上,節目組把控矯揉造作的“油膩感”只是一種外在調控手段,更重要的是哥哥們身上散發的“清朗感”。

平均年齡30+的哥哥們,身材管理在線,不加修飾的清朗氣質,絲毫不輸當下的年輕藝人。加之他們清爽的舞台表演,燃、炸、仙,應有盡有,天然地具備“不油”的清新風格。

其二,“佛系”替代“內卷”。當乘風破浪的姐姐們正在為“挑戰成為更好的自己”激情綻放時,流傳着江湖傳説的哥哥們卻“佛系”蔽體,拒絕“內卷”。陳小春的“半小時”練習時間拿捏準了“反內卷第一人”的整體氣質,李雲迪的“握手名場面”堪稱“內斂式社交”的典型代表,黃貫中在“選宿舍” “選隊長”時始終保持不爭不搶的低調狀態,張智霖的採訪回答“也不是要去比”儼然代表了初舞台排名公佈後的主流心聲,林志炫則用那句“排名是這個舞台上最不重要的東西”營造着“佛系”氛圍……他們組團看球、宿舍彈唱、互贈禮物、打趣玩笑、公費追星。姐姐們電量滿格的求勝欲在哥哥們這裏儼然變成了淡定低調的相互“體面”。有人質疑這是哥哥們害怕突破舒適區的保守做法,平心而論,這卻恰到好處地展示了“男人至死是少年”的簡單美學。

從外到內,這些無不詮釋着當代中年男性的精神顏值。與短視頻平台上千千萬萬個為了追求流量而選擇“油膩”的“徐勤根”相比,哥哥們才是真正的“人類高質量男性”。他們可以是“哈人剋星”趙文卓,也可以是“張荊棘”張雲龍,亦可以是“寶藏男人”李承鉉……他們哪裏還需要什麼獵奇的“眼球經濟”,憑藉才華和能力便可保持一整個夏天的“熱搜”。總之,哥哥們自帶BGM的人生背景樂,節目組“反套路化”的賽制加持,觀眾們的童年濾鏡相互作用,都為成就節目的“質感”竭盡綿力,重塑“審美文化”在線的“滾燙”綜藝。

“質感” 重塑“審美文化”提升綜藝品質。

近年來,飯圈亂象、流量至上,快餐式的“偶像文化”越來越呈現“疲軟”狀態。哥哥們跳脱資本運作的造星機制,發揮大眾文化的導向作用,讓藝人的長線價值再次受到社會關注和思考,這預示着一種更合理、更客觀的審美價值體系正在形成。進一步而言,製作可以持續輸出正向審美文化的“質感綜藝,逐漸成為娛樂行業的基本共識。

“質感”在《披荊斬棘的哥哥》中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扭轉“畸形審美”,展示哥哥們的男性氣質。近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佈通知:要堅決抵制泛娛樂化、要堅決杜絕“娘炮”等畸形審美。不施粉黛的陳小春、體態端正的李雲迪、黑色勁裝的趙文卓、灰色西裝的張智霖,舉手投足間都張揚着這個時代該有的男性氣概,與《偶像練習生》《創造營2021》《少年之名》等選秀節目中“糖果超甜”的男選手們完全不同,這在某種程度上迴應了廣播電視總局通知的導向,也在試圖重新提升當下觀眾的視覺審美。另一方面,強調“業務能力”,重視合作共贏的節目氛圍。節目的主題曲《Call Me by Fire》由所有哥哥共同演唱,他們融合流行、説唱、搖滾、RNB、舞蹈、樂器演奏等多種元素,在點燃現場的同時,也極盡所能發揮了哥哥們的個人特色和業務能力。即便是背景資料採集或者現場花絮拍攝,都以專業能力為主,比如林志炫為了達到最佳的聲音狀態,向節目組協商調整錄音時間。

確實, 《披荊斬棘的哥哥》把敍事核心都放在了“釋放男性力量”上,其“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畢竟“滾燙的人生永遠發光”,這是節目的內在驅動力。然而我們必須格外注意,男性的力量來自於從身體機能到審美價值的“復調結構”,身體的力量或許顯而易見,但是審美價值的培植與引導卻是一個極為複雜的過程。就目前播出的幾期來看,節目中的價值觀仍然不夠清晰,張智霖需要一個“體面的告別”,趙文卓厭倦了“掃地僧”的生活,胡海泉走在吃瓜第一線快速吸粉,敖犬想要逆天改劇本獲得“翻紅”的機會等等,節目組尚未在多元的話語中找出審美共性。我們不能單向度地通過哥哥們的魅力、技能、業務能力來收攏觀眾,而忽略了他們“披荊斬棘”後帶給觀眾的具備審美文化的價值判斷。正如中宣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的“指導意見”所指出的那樣,“促進提高文藝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糧”。不言而喻,這就是塑造綜藝“質感”品質的精髓所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