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關東歷史的來龍去脈

來源:魅力女性吧 2.11W
闖關東歷史的來龍去脈

闖關東的歷史由來已久,據初步考證,明代末期即有此記錄,清代逐漸掀起高潮,清代的中晚期至20世紀的三四十年代,逐漸形成闖關東的浪潮。據初步統計,至新中國成立前,闖關東的人數已達三千萬左右。其中,山東人佔絕大多數。

闖關東是一種社會歷史移民現象,也是一次壯舉,有自發的客觀因素,有內在的政治影響深度。

清朝初年,嚴禁漢人進入滿洲“龍興之地”墾殖,因此頒佈禁關令。順治開始,滿境分段修千餘公里“柳條邊”籬笆牆,康熙中期竣工。從山海關經開原、新賓至鳳城南的柳條邊曰“老邊”自開原東北至今吉林市北稱“新邊”。以柳條邊為界,長期對東北實行封鎖政策。因此,在民間有“邊里人”、“邊外人”的説法。

但事實上,從清朝到民國數百年間,背井離鄉的山東人就開始興起了闖關東。19世紀,黃河下游連年遭災,滿清政府卻禁關令依舊。破產農民不顧禁令,成千上萬的冒懲罰危險,“闖”入東北,此為“闖關東”來歷。直至咸豐十年後,前往關東謀生,不僅不違禁,而且成為合法的了。但“闖關東”一詞卻早已被廣泛應用,並已約定俗成。

清朝末年,以山東、河北兩地人民為主體,持續大規模向東北三省移民,在歷史上這被稱作“闖關東”。

清入關實行民族等級與隔離制度,嚴禁漢人進入東北“龍興之地”墾殖頒佈禁關令,儘管禁令嚴厲,卻不能完全禁阻關內民眾進入東北。

迫於日趨沉重的生活壓力和連年不斷的自然災荒和戰亂,越來越多的山東和河北省農民或泛海偷渡到遼東,或私越長城走遼西,湧向仍在沉睡的東北沃野。

這些移民都是在清廷實行封禁政策的條件下進行的,故稱之為“闖關東”。 一個“闖”字足以突顯這條路的艱辛。

1:明末清初,由於連年的戰亂及明朝政府的腐敗,廣大百姓無法在自己常年生活的土地上耕作,造成了大量流民的產生,這些流民迫於生計只能離開自己世代居住的土地、外出求生,而關外相對人煙稀少,土地廣袤肥沃,自然也就成了流民的嚮往之地。

2:旗人入關後,造成了東北地區邊境防守力量的薄弱,給了沙俄人可乘之機,到了清朝中後期,大片東北領土被俄國人蠶食,為了抵禦沙俄,清政府放開關禁,鼓勵百姓去關外墾荒,造成人口大量向關外遷移,此時雖不用在闖關了,但闖關東一詞已經口耳相傳下來,因此以後的人把去關外地區謀生都叫做闖關東。

3:最後一次大規模闖關東是在清末民初時期,戰亂和黃河流域的天災,導致大批人口去東北地區謀生。

闖關東是歷史的悲劇,書寫着闖關東人的血與淚,但同時大量漢人的遷移,為關外地區也帶去了更先進的生活方式與文化,促進了民族的交匯與文化的融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