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的過年風俗故事

來源:魅力女性吧 2.53W
太和的過年風俗故事

一般來説,“結乾親”的儀式大都是選擇在春節期間,因為太和民間對這個日子是有特別説法的,那就是過春節晚輩給長輩親戚“送大饃”,“送大饃”是具有特定意義,是必送物品,不是什麼親戚都可以隨便隨意送的。這樣,準乾兒子乾女兒帶着“大饃”來了,乾爹乾孃家要準備好香蠟紙燭,請家中長輩坐在上首,乾兒子或乾女兒給幹爺爺奶奶、乾爹乾孃分別磕頭,喊爺爺奶奶,叫爹叫娘,情真意切的,挺像那麼回事。幹爺爺奶奶、乾爹乾孃則要分別給個小紅包,也叫“見面禮”。之後,放掛鞭炮,請老少爺門入席喝酒,這門乾親戚就這樣結成了。

乾兒子乾女兒的“待遇”是,每年除夕“起午更”吃年飯,要給乾兒子乾女兒擺只飯碗、擺雙筷子,當然這是禮儀上的,乾兒子乾女兒並不在乾爹孃家“起午更”。還有個“待遇”是在幹爺爺奶奶、乾爹乾孃去世時,乾兒子乾女兒則要和親生孫輩子輩們一樣,披麻戴孝,行晚輩孝道之禮。

結成了乾親,相互間就是門親戚,逢年過節,親戚家就開始走動了,一般是一年有“兩大節”必走動,一是春節,一是中秋節。春節是年三十中午到乾爹孃家“送大饃”,俗稱“到乾爹乾孃家過年”中秋節則是在八月十五之前送月餅,一般是在八月初十到八月十五之間的早上或上午,絕對不能下午或晚上送。這是認乾親的兩大規矩,走乾親的日子是不能隨便更改的。

長期以來,太和民間關於“結乾親”的流行説法很多,也很現實。比如,一種説法是“幹”的比“親”的親。也就是説對待乾兒子乾女兒,比對待親兒子親女兒還親。這種話不可信,表面上親的不得了,但“乾親嘴上親”,那都是做給外人看的,是表面上的東西,實質上怎麼可能呢!還有種説法叫作“乾親禮上親”,人情往來特別注重禮物,乾兒子乾女兒送得禮物貴重,則乾爹乾孃返還給乾兒子乾女兒的禮物也多,各有所得,皆大歡喜。這樣長此以往,有的“送禮物”則成為了一種負擔了,親戚間走着走着就走不下去了。不僅如此,而一旦“禮尚往來”反差太大、不均等,那麼,親戚反目的有之,親家變仇家的有之,大打出手的亦有之,就演變成一個社會問題了。

誠然,“結乾親”這個民俗事象,隨着社會的發展變化和現代文化信息的衝擊,不僅市場越來越小,其內容也發生了質的轉變,雖然在各階層依然存在,現已成為一種文明交往的外在形式了。

俗話説:吃過臘八飯,就把年來辦。毫無疑問,這臘月初八歷來便是迎接新年的重要日子。何況還有:臘八臘米飯,大人小孩都喜歡呢。(在那物資相當匱乏的年

代,人們要吃上一頓象樣的飯是多麼不容易啊!)我至今仍清楚地記得,在我十來歲的時候,每逢臘八晌午的那頓鹹米飯是那麼的香甜。(通常這頓做米飯的米是娘

老早託人用糧票開後門從糧站提前買好的。娘總是將米鍋裏放上炒好的豆腐,再放上一些細粉加上葱姜佐料,飯沒做好,老遠的便能聞到撲鼻的香味了。這時飢腸轆

轆的我便圍着廚房轉圈子,專等着娘説一聲:吃飯了。於是迫不及待地跑進廚房,盛上滿滿的一腕,美美的吃將起來。)百年不遇的吃上這麼一頓難得的美餐,不用

説,能撐得嗓子眼裏直往上冒,還覺不過癮的。

臘八過後,接下來便是祭灶。祭過灶,年也就跟着很快來到了。講起這祭灶,還挺有講究。記得有一句順口溜是這麼説的:君祭三,民祭四,老百姓祭五賊祭六,老

和尚祭到廟後頭。至於這順口溜的來歷,曾聽老人大致的講過,因為聽時並不怎麼的在意,所以至今也不大明白。只知道我們張姓人家都是二十三祭的灶。其他大部

分的人家都是在二十四祭灶。(依稀記得,好象聽老人講,説是俺們張姓人家佔着老天爺、閻王爺、龍王爺的光,因為他們都姓張。所以歷朝歷代張姓的人家沒有做

皇帝的,原因就在於:如果連皇帝再做了,那天下豈不是沒有別姓人家混的了嗎)祭灶那天,也是廚房大掃除的一天,平常煙灰滿布的屋子,通通用掃帚徹底清掃

一遍。然後將提前請來的老灶爺與老灶奶奶並肩而坐的畫像恭恭敬敬地貼到鍋台一側的牆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