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原因使王聰著博通眾流百家之言

來源:魅力女性吧 2.31W
是什麼原因使王聰著博通眾流百家之言

翻譯為:看過一次後就能記住並背誦,時間長了就廣泛地通曉了眾多流派的著作。 原文 王充①少孤,鄉里稱孝。後到京師②,受業太學,師事扶風班彪③。好博覽而不守章句④。家貧無書,常遊洛陽市肆⑤,閲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日久,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 出處 :選自《後漢書·列傳三十九》第13卷(後漢書·王充傳)。 註釋 1.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縣)人,東漢著名唯物主義學者。生於東漢光武帝建武三年(27),約卒於東漢和帝永元九年(97?)。年輕時到都城洛陽求學,拜班彪為師。後來回鄉教書,曾任過功曹、治中等小官,晚年閉門潛心著書,遷居到這裏。終於完成了不朽之作——《論衡徙焉》 2.京師:京城。 3.班彪:漢代著名學者,史學家,班固的父親。《漢書》是他草創的。 4.章句:逐章逐句的疏通理解。 5.市肆:書鋪。 6.稱:稱讚、讚揚 7.師:拜······為師 8.輒:就 9.遂:就 10.太學:中國古代專攻經書的大學。 11.好:喜愛 12.少孤:死了父親 翻譯 王充小時候就失去了父親,因孝順在鄉里被稱讚。後來到京城,在太學求學,拜扶風人班彪做了他的老師。(王充)喜歡廣泛地閲讀書籍卻不死記硬背。(由於)家裏窮,沒有書(可讀),他常在洛陽的書鋪上游走,看人家賣的書,看過一次後就能記住並背誦,時間長了就廣泛地通曉了眾多流派的著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