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歷史書裏面沒有包拯

來源:魅力女性吧 1.06W
為什麼歷史書裏面沒有包拯

歷史上真的有包拯這個人。

包拯,999年在廬州合肥出生,他字希仁。是北宋時期的名臣,也是一代清官。包拯少時在城內香花墩讀書,他28歲中進士,因孝義居家陪侍父母十年後出仕。

曾先後知天長、端州、瀛州、揚州、廬州、池州、開封等縣、府,出使過契丹,還在刑部、兵部任過職,在財政部門做過副使、轉運使、三司使。

在監察部門做過御使、諫議大夫,最後做到樞密副使,成為朝廷的宰輔,死後追贈禮部尚書,諡孝肅。他當過的天章閣待制和龍圖閣直學士使他有了包待制、包龍圖的雅稱。老百姓更喜歡直呼包公。

包拯仕途之初,第一份差事是當時的安徽天長縣一把手。有個農民哭着到縣衙告狀,訴説壞人割了他家牛的牛舌頭,請求捉拿兇手,給他申冤。

這就是史書稱的牛舌案。包拯詳細詢問後,認定是一件仇人復仇的案件,想出個金鈎釣魚計,便對告狀的農民説:牛舌被割,這頭牛必死,你回去殺掉賣肉賺錢吧。只是不要聲張,更不能説是本縣叫你殺的牛,案其實並不難破。

那位農民一聽,嚇了一跳説:包大人,牛舌雖無,但牛還未死,殺耕牛是違法的。包拯説:本縣給你做主。

果然,犯人見仇人宰殺耕牛,認為有機可乘,立即到縣衙告狀了。包大人升堂,一拍驚堂木,猛然怒喝道:大膽狂徒,為何先割牛舌,又來告人傢俬宰耕牛,如此可惡還不從實招供。罪犯一聽,以為事已敗露,只好招供認罪。

但電視劇中的包拯故事很多是杜撰出來的,也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寄託吧!藉此也説明包拯是個難得的好官,遇到不平的事情,總想着能遇到一個像包拯一樣的擎天一柱來守護百姓!

歷史書裏面是有包拯的。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男,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户部判官及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後入朝擔任三司户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知諫院時,多次論劾權貴。再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