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紂王為什麼不死守朝歌

來源:魅力女性吧 2.51W
商紂王為什麼不死守朝歌

書中記載周武王在公元前1046年親伐朝歌,這與此前的黎國、崇國之戰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足見武王早在進攻朝歌之前便已經逐步實現其周密的軍事進攻,沒了黎國、崇國的屏障,聯軍才得以如入無人之境,也是此時才正式與商軍展開正面交戰。結果在太史公的《史記》中也有非常生動的記載,紂王“吃着火鍋唱着歌”,敵人突然就兵臨城下,驚慌之餘只好以奴隸代兵作戰。倉促之師如何能抵擋士氣正盛的聯軍精鋭,不出一天商軍大敗。

為何説此次一戰商軍便迴天乏力原來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早有説明“自朝歌至清水,土地平衍,據皋跨澤,悉牧野也”,“土地平衍”幾乎奠定了商軍的結局,這意味是當時的牧野一片開闊,此處一敗更是無險無兵,聯軍一馬平川,商君作鳥獸散,紂王這才因此絕望而自焚。

首先要明確的是紂王有着優秀的軍事才能。

《史記》上説紂王“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百戰克勝,諸侯懾服”。

《左傳》上欒書説“紂之百克,而卒無後。”

可見在牧野之戰敗亡前,紂王不但經常領兵打仗,而且還是百戰百勝。

紂王死時年齡應該在五六十歲,如果按今本《竹書紀年》所説在位五十二年,則保守估計紂王死時應該已經年近七十了。

可以説此時的紂王既有着豐富的軍事經驗,又可排除頭腦發熱便要和周武王決一死戰的可能性。

而且朝歌作為國都繁華之地,承平日久,人不知戰,能組織起防守已不容易,更不用説冒險出戰了。因此必然有着使紂王不得不決一死戰的原因。

從戰略上來説,造成紂王孤注一擲的原因是商人在爭奪山西上的失敗。

山西在地理上控扼陝西河南河北三省,其對黃河以北的古冀州一帶更是全面鉗制。

春秋時晉據山西,終晉之世,西向與秦國河上爭雄數十戰,使秦國終不得東出,南向與楚國幾次爭霸而多據上風,是名副其實的春秋第一主角。

周王朝雖然是以禮治國,但其在商末快速崛起的初期卻實實在在是以武立國,周文王的父親季歷曾“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與周圍的戎狄部落可以説是無日不戰,向東直接打到了山西中北部地區,從而引起商王朝的忌憚,季歷被商王文丁囚死,周人勢力暫時被壓制回陝西一帶。

周文王即位後,韜光養晦,長期積累力量,除了大力加強文化建設,也有理由相信周人向東受阻,於是將很大精力用於向漢中巴蜀及至江漢一帶發展,從而為八百諸侯會孟津打下基礎。

晚年周文王再次向東發力,滅掉虞、芮、耆、邗等國,並滅掉了商王朝位於登封一帶的重要方國崇國,從而雙方勢力直接對峙於偃師滎陽一帶。

如果商人可以專力於此,雙方是很難分出勝負的,就如同劉邦和項羽在滎陽對峙一樣,其真正破局是韓信北攻趙、燕、齊。而打破商周對峙平衡的便是西伯戡黎。

《尚書西伯戡黎》序文開篇即言,“殷始咎周,周人乘黎,祖伊恐,奔告於受。”其實頭兩句話順序顛倒一下更通順,也就是“周人乘黎,殷始咎周,”尚書正義裏解咎為惡,其實這裏的“咎,病也”,意動用法,意思是周人佔領了黎國,殷人才開始以周為病,感到了真正的恐懼。

也就是説周武王滅商前,最關鍵的一步就是滅掉黎國,為什麼黎國這麼重要呢,我們看一下黎國的位置就明白了。

《戰國策》上記載魏國名臣吳起對魏文侯説“殷紂之國,左孟門而右漳、釜,前帶河,後被山。有此險也,然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

《史記》上這段文字則變成了“殷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

比較起來當以《戰國策》的記載為佳, 在這裏吳起以軍事家的眼光直接指出了當時商王朝的兩處命門。《史記》上的記載則讓人暈頭轉向了。

參看地圖,其中“左孟門而右漳、釜”指的就是太行八中的白陘和,黎國位於現在山西長治一帶(戰國時秦趙長平之戰爭奪的就是這片地區,戰後秦國直接包圍邯鄲,趙國差點提前滅亡)佔領黎國後,周人既可以從白直達朝歌,又可以從滏口直達殷都安陽。

從此處越過太行山之後至朝歌與安陽皆不過一百多裏的路程,商人的防守壓力無疑巨增,這是有識之士都可以看到的,所以祖伊奔告於紂,希望紂王能夠改弦更張,緩和內部矛盾以解燃眉之急,卻被自負的紂王拒絕了。

但紂王顯然也不會坐安天命,其應是一方面對兩條通道組織起嚴密的防守,另一方面則是派軍隊直取或從北方迂迴爭奪山西,但無論怎樣都將處於兵力分散,左支右絀的尷尬境地。

而相反,周軍進攻時只需派一支部隊牽制住偃師滎陽,一到兩支部隊揚聲出山西,便足以使紂王要麼手中無兵可調,要麼軍隊疲於奔命,此時周武王又帶十萬精鋭部隊閃擊朝歌(一天行軍六十多裏,基本是一路小跑)等於是威逼加利誘紂王與之決戰。

紂王一是根本等不來援兵,二是別處戰事可能還更吃緊,只有放手一搏,寄希望於戰勝周武王的主力部隊才可能實現戰局的翻盤。然而其戰略上的失誤及由此造成的被動早已提前註定失敗的結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