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各得其和而生哲理

來源:魅力女性吧 1.6W
萬物各得其和而生哲理

自然萬物的存在及變化有其自身的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自然萬物各自得到陰陽形成的和氣而產生,各自得到相應的滋養而成長。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和”是我們的宇宙觀,它來自於古人對自然界的觀察與思考,從而成為價值追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尚中貴和”等,成為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想、思維方式和文明理念,進而上升到和諧社會的價值維度。“養”的作用在於成物,讓天地間萌生出來的萬物能夠得到滋養以順利成長成材。這讓我們明白一個道理,萬物是共同存在於一個大自然的共同體當中的,都享有生存、發展的權利。所以《荀子·富國》中提出了“萬物同宇而異體”的思想。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出自《荀子·天論》。

荀子在《天論》中批判了宗教神學的世界觀,將宗教之天、道德之天撥正為自然之天,系統闡述了人與自然關係,提出了“明於天人之分”的觀點。

文中説:“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

其大意為,天上眾星相互伴隨而旋轉,日月相互交替照耀,四季輪流控制着節氣,陰陽二氣周流變化,風雨博施於天地間,萬物各自得到和氣而產生,各自得到滋養而成長。

看不到大自然如何運作生成萬物,而只能看到它的功績,這就是大自然的神妙之處。

荀子要言不煩,其在天人關係上的深刻哲思,可以轉化為今天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寶貴精神財富,對於構建生態哲學具有理論價值,對於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現實意義。

、意思可是人的一生如果在等待中度過,那麼,他將虛度光陰,一事無成。這一首詩七次提到“明日”,反覆告誡人們要珍惜時間,今日的事情今日做,不要拖到明天,不要蹉跎歲月。詩歌的意思淺顯,語言明白如話,説理通俗易懂,很有教育意義。這一首《明日歌》給人的啟示是:世界上的許多東西都能盡力爭取和失而復得,只有時間難以挽留。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時間永不回頭。不要今天的事拖明天,明天拖後天。要“今日事,今日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