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三角鹽湖形成原因

來源:魅力女性吧 3.3W
鋰三角鹽湖形成原因

鋰三角,指玻利維亞、智利、阿根廷的國境交界處,盛產鋰礦。三國的主要礦區如玻利維亞的烏尤尼鹽沼(Salar de Tunupa)、智利的阿塔卡馬鹽沼(Salar de Atacama)和阿根廷的Olaroz鹽沼(Salar de Olaroz mine)都位於國境交界處。南美洲鹽湖中鋰離子的濃度高,品質好,降低了從中提取鋰的成本。鋰三角的鹽湖是全球碳酸鋰生產成本最低的產地。

鋰鹽湖屬於一種特殊類型的鹽湖,雖無明確的界定標準,但過去通常指鋰離子濃度超過24.5mg/L(氯化鋰150mg/L)的鹽湖資源,但伴隨鹽湖提鋰的技術進步,該經濟性邊界未來將持續降低。

全球的富鋰鹽湖大多存在於湖相沉積的封閉盆地中,主要與硼、鉀等元素相伴,基本形成條件需要“乾旱-半乾旱”的氣候,適宜的窪地和水鹽補給,需要經歷蒸發濃縮、水混合和氣體溢出、粘土和液體的變質作用等過程,引起鹽類礦產沉積後形成滷水。

全球地質學界認為,富鋰鹽湖中的鋰物質/流體主要來自巖石重熔後的巖漿巖、深部熱液和淺部地熱泉及巖石發生的水巖反應、巖石風化、大氣、地下水或是巖漿。正因如此,處於碰撞帶的山間盆地、俯衝帶的弧後盆地或是板塊斷裂帶後的盆地等,容易形成富鋰鹽湖,但此類成礦條件也為資源開採作業帶來了挑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