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與興化的故事

來源:魅力女性吧 1.32W
鄭板橋與興化的故事

鄭板橋的愛子之道

 “怪人”鄭板橋教子觀點似乎也怪。

  1749年他在濰縣當知縣時,給興化縣家裏替他主管家務的堂弟鄭墨寫了封家書,囑託鄭墨怎樣教育剛入塾就師的6歲兒子。在信上他抄錄了前人的四首順口好讀的五言絕句,並囑咐家人:“令吾兒且讀且唱,月下坐門檻上,唱與二太太、兩母親、叔叔、嬸孃聽,便好騙果子吃也。”

  那四首詩都是反映封建社會對農民的慘重壓榨和農民的苦難生活的。他在家信中説:“夫讀書中舉中進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個好人。可將此書(信)讀與郭嫂、饒餿聽,使二婦人知愛子之道在此不在彼也。”他極力反對有些讀書人“一捧書本,便想中舉、中進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錢、造大房屋、置多田產。起手便錯走了路頭,後來越做越壞,總沒有個好結果。”這對於我們今天加強對學生和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克服只重視考分忽視德育的傾向,是有裨益的。愛子,特別是愛獨生子,是人之常情,但愛需要正確的方法、手段。正如鄭板橋在信中説的:“餘五十二歲始得一子,豈有不愛之理!然愛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愛,不以其道是假愛。今天一切愛子者和一切愛高材生的師長,也當從鄭氏“愛之必以其道”中汲取教益。如果忽視德育,説不定還會造就出“不肖子孫”來。

  鄭板橋的愛子之道,怪麼其實不怪。

康熙四十三年(1704),12歲的鄭板橋隨父親鄭立庵來到真州毛家橋,在父親的塾館中讀書,度過一段快樂的少年時光。板橋後來回憶起在毛家橋讀書的情景,顯得十分愉悦:"餘少時讀書真州之毛家橋,日在竹中閒步,潮去則濕泥。軟沙,潮來則溶溶漾漾,水淺沙明,綠蔭橙鮮可愛,時有鰷魚數十頭自池中溢出,遊戲於竹根短草之間,與餘樂也。”詩情畫意,躍然紙上。

康熙五十七年(1718),26歲的鄭板橋和書童從興化趕往真州。這次不是去毛家橋,而是去一個叫江村的地方設塾教書。板橋吟詩一首曰:“童僕飄零不可尋,客途長伴一張琴。五更上馬披風露,曉月隨人出樹林。麥秀帶煙春郭迥

光隔岸大江深。勞勞天地成何事,撲碎鞭梢為板橋去真州江村設塾教書,有三個背景。第一,板橋23歲時已經結婚成家,父親年齡大了,體弱多病,他必須找個正經工作,承擔起養家糊

康口的責任。第二,板橋24歲時考中了秀才,意味書 

着他有了功名,也有了設塾教書的資格證書。第三,真州是板橋從小學習生活的地方,對當地的

風土人情比較熟悉。橋 

江村位於真州新城都天廟東南面江一帶,是

處私家園林。《儀徵縣續志》卷六《名跡志》

載,江村“在遊擊署前。里人張均陽築。"康熙年樹 

林。間,當時的主人是徽商鄭肇新,陸續建有13處景點。板橋來此教館時,這處園林是否易主難有定

論。板橋的教館是家塾性質,所教學生中許姓為

光多,估計塾館是許氏家族開辦的。68鞭 

梢行是懷着很大期望的,但理想很主滿,現實很骨板橋來真州教書可以説是子承父業,他對此行是懷着很大期望的,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鄭板橋在江村的日子並不好過,初出茅廬的園 

林他並不能引起主家的重視,因而待遇不高,薪資。 

微薄,生活十分清苦。板橋後來在《教館詩》中

論。寫道:“教館本來是下流,傍人門户度春秋。半飢半飽清閒客,無鎖無枷自在囚。課少父兄嫌懶

惰,功多子弟結怨仇。而今幸得青雲步,遮卻當年一半羞。”這首詩反映了板橋日常生活處於“半飢

光並不大方,所以心高氣傲的板橋時刻感受着寄人半飽”的狀態,主家即便不是刻薄之人,但肯定8

鞭籬下的苦惱和無奈,這種囚徒般的生活,也使板 

橋心中鬱鬱不平。同時也反映了教與學的矛盾,課業教少了主人和家長嫌他偷懶,課業教多了學生又把他當作仇人。但從板橋另一首詩《村享

78

諸徒》中的“蕭騷易惹窮途恨,放蕩深慚學俸錢看,板橋在第二年的待遇似乎有了改善,"學奉錢”有了提高,以致於板橋自己反省時都深為慚愧,覺得對不起主家給的薪資。

三年的教館生涯,雖然生活困頓,但板橋並

沒有虛度光陰。他在教書之餘,讀書、習字、吟的 

詩、作畫,在藝術上大有收穫。特別在畫竹方

J

面,更是頗有心得:"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

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板 

勃,遂有畫意。”經過仔細觀察,加上勤學苦練,在“紙窗粉壁”之外,又學到了新的畫竹技巧,琢磨出了新的畫竹規律,即:先有眼中之。

78竹,後有胸中之竹,其後便有了手中之竹,達到 

了"意在筆先”“趣在法外”的境界。

諸名勝古蹟,寄情于山水,提升了思想境界。板橋在真州的第二個收穫,是遊歷了真州的 

真州名勝眾多,西胥浦河畔有伍子胥渡江,100 

遺蹟伍相祠和浣女祠,東門外水關邊有祭祀文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