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轉褶曲產生的原因

來源:魅力女性吧 1.05W
倒轉褶曲產生的原因

褶皺構造的成因主要包括水平擠壓作用、水平扭動作用和垂直運動

1、水平擠壓作用形成的褶皺:由地殼的水平擠壓運動產生的褶皺構造,大量地分佈於地殼表層的一定深度地帶。它的主要特徵是:背向斜都很發育,連續分佈,排列的很緊閉,等斜褶皺、倒轉褶皺等較常見。核部巖層有變厚現象,翼部常有牽引褶皺產生,軸面劈理往往很發育。這樣的褶皺和斷裂帶等構成擠壓構造帶,它們的規模一般較大。

2、水平扭動作用形成的褶皺:地殼的水平運動,並不意味着完全是單向的擠壓作用,在區域性地殼運動中,若擠壓力是不均衡的,方向相反的一組力偶時,很容易造成水平扭動作用,水平扭動作用造成的褶皺有如下主要特點:一系列背向斜的褶皺軸線,在空間呈雁行排列(平行錯開),褶皺軸線與扭動方向的交角常為鋭角,鋭角尖指向相對盤巖塊的運動方向,鋭角的大小與擠壓作用的強弱、巖石塑性的大小有關。擠壓力大、巖石塑性強,則鋭角小,否則就大。一組這樣的褶皺有時向一個方向撒開,向另一個方向收斂,組成帚狀構造。單個褶皺的內部構造現象與水平擠壓作用形成的褶皺基本相同。

3、垂直運動形成的褶皺:垂直運動的表現形式之一是地殼發生較大範圍的隆起和拗陷,影響上覆巖層,形成褶皺 。這樣的褶皺特點是,背斜或向斜單個出現的多,規模較大,兩翼傾角較小,褶皺開闊。軸線通常沒有一定方向性,有的背斜核部巖層變薄。垂直運動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產生基底斷裂,由於斷塊的上下位移,牽動上覆巖層產生褶皺。這種褶皺的分佈常侷限於基底斷裂附近,呈線形分佈,褶皺也不劇烈,褶皺核部開闊而平坦其寬度遠大於翼部,稱為箱形背斜和屜形向斜。

4、褶曲要素:褶曲要素是從不同側面反映褶曲空間形態特徵的幾何要素。

1、核 部簡稱核,泛指褶曲中心部位的巖層。

2、翼 部簡稱翼,泛指褶曲核部兩側的巖層。相鄰的背、向斜褶曲共有一個翼。

3、翼間角為褶曲的橫剖面上兩翼同一層面拐點的切線之夾角。

4、轉折端 泛指兩翼巖層互相過渡的中間彎曲部分。

5、樞 紐為褶曲的同一層面上各最大彎曲點的連線,也可以看成是軸面與褶曲層面的交線。每一個發生了褶曲的層面都有自己的樞紐。樞紐可以是直線,也可以是曲線可以是水平線,也可以是傾斜線。

6、軸 面為連接褶曲各層面的樞紐構成的面。軸面的產狀與其地質面的產狀一樣,是用走向、傾向和傾角來確定的。但它只是一個假想面,故產狀值不能直接測定,常通過赤平投影的方法來近似求得。

7、軸 跡

褶皺構造是在巖石層因在構造運動的作用下而變形,形成的一系列連續彎曲。巖層的連續完整性未遭到破壞, 是巖石塑性變形的表現。

褶皺的規模大小相差懸殊,大者可達幾十到幾百 km,小者僅在手標本上即能見到,有的甚至表現為顯微構造。 倒轉褶皺軸面傾斜,兩翼向同一方向傾斜,一翼巖層層序正常,另一翼巖層層序倒轉。

軸面傾斜,兩翼巖層向同一方向傾斜,傾角大小不等,其中一翼巖層為正常層序,另一翼巖層為倒轉層序如果兩翼巖層向同一方向傾斜,且傾角大小相等則稱為同斜褶皺。

熱門標籤